2024年4月20日,中國醫學發展大會“醫學教育—臨床醫學(一)”分論壇在北京順利舉行。論壇聚焦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圍繞“院校醫學教育”和“畢業后醫學教育及繼續醫學教育”兩大主題進行探討。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醫師協會、全國各大高校和教學醫院的相關領導、特邀專家參加會議。
寧光、李兆申、王振常、陳義漢、王擁軍、陸前進、王琦等7位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先后主持主旨發言和討論等環節,陳賽娟、李兆申、王寧利、于君、陳義漢、王擁軍、陸前進等7位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先后發表開篇引言,葛均波、姜保國、馬駿、徐兵河、江濤和許云等6位專家先后作主旨報告。與會嘉賓踴躍發表觀點,深入交換了意見。
圍繞“院校醫學教育”主題,與會專家指出,醫生培養要考慮三個問題:為誰培養、如何培養以及怎么樣培養。現階段國內的院校醫學教育學制較混亂,醫學本科專業設置過早地細分和專科化,研究生課程尤其是碩士課程體系設置缺乏長遠和系統的規劃,畢業后教育在時長和學位上不統一,且缺乏全國統一的認證方式和評估標準,嚴重制約高素質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現代醫學的教育體系建設是個龐大復雜的工程,中國的醫學教育需要更多關注和適度改革,才能促進其蓬勃發展。
與會專家介紹國內外先進的醫學教育概況,提出以美英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院校教育階段僅設置臨床醫學專業,沒有劃分兒科、精神、預防醫學等。專家認為,年輕一代醫學生的培養工作需要高度重視本科階段的基礎教育,建議明確本科階段培養與研究生階段培養的側重點,可嘗試通過優化核心課程設置、引入以學生評價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等方式強化院校醫學教育。院校教育實習階段存在學生疲于考研、重就業輕實習,以及醫院醫生帶教意愿不強等問題,因此,結合中國幅員廣闊的現實,應盡快為醫學生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切實推動核心實踐項目以及實踐基地建設。
圍繞“畢業后教育與繼續醫學教育”主題,與會專家指出,目前國內的院校醫學教育存在學制復雜、碩博院校教育和規培專培畢業后教育兩軌并行的現實,不利于學術型醫生和主診醫生的分類培養,應積極推動全國統一的認證方式、評估標準和分類培養機制。國外實踐已久的主診醫師制或可為我國臨床醫生成長途徑提供借鑒。現在醫學人才培養周期相較過去變長,但依然存在科研型醫生創新不足的突出問題,醫學科學家的培養任重道遠,應探索建立醫學科學家培養機制,引導其開展以解決臨床問題為目標,以市場認可為導向的科研工作。
在專題討論環節,全體與會專家就“醫學院本科專業設置”“主診醫生負責制”“住培與專碩、專培與專博的并軌問題”“醫生職業發展”“實踐基地建設”“醫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等專題進行充分而深入的討論交流、觀點碰撞和思想交融,就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形成了以下七項共識:
第一,建立規范的醫學教育體系。現階段國內的院校醫學教育建議借鑒國際醫學教育的學制體系、課程體系、畢業后認證體系,節省人才培養時間,根據國情建立符合發展的統一化、合理化、規范化醫學教育體系。
第二,科學合理設置醫學專業目錄。臨床醫學是一個口徑寬、覆蓋面廣的領域,建議遵循醫學教育基本規律,醫學本科專業設置不宜過早細分和專科化,臨床醫學專業目錄需要實現本科與研究生、與住培專業目錄的緊密銜接,防止醫學人才培養工作的錯位和低效。
第三,切實推動核心實踐項目及實踐基地建設。基于院校教育實習階段受到考研、就業等沖擊,出現臨床規范化培訓效果參差不齊、質量不高、臨床醫學能力欠缺等問題,進而導致住培在為院校教育臨床實習嚴重滑坡補課。建議充分發揮實踐基地的重要作用,開展早期、全方位的臨床接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規范化培訓落實到位,為臨床輸送高水平的醫學人才。
第四,實行師資側改革勢在必行。師資培訓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醫學師資隊伍需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與職業素養。改變教學管理者、課程負責人等的理念和想法,聘任勇于嘗試改變和創新的師資擔任課程負責人。并關注對學生成長的指導教育,建立明確的師資評價與考核機制,倡導勝任力導向的教育發展模式。
第五,建議實行主診醫師負責制。我國普遍實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導致我國青年醫師職業發展路徑相較國際通行的主診醫師負責制體系嚴重滯后,主診醫師制作為國外醫院廣泛應用的一種醫療服務管理模式,有可能成為中國醫院管理改革的主線性的變革之一。
第六,探索推行住培與專碩、專培與專博并軌的醫師培養模式。需要社會共同體的協同發力,嘗試對住院醫師實行“行業人”管理制度,由此激發住培、專培醫師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畢業后醫學教育質量。
第七,積極推動多元化的醫學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建立面向不同醫學人才的分類培養和評價機制,讓以療愈病患為志向的醫生回歸醫療,讓以解決科學問題為特色的醫生回歸科學,通過“燦爛其職業前景,嚴格其培養過程”吸引優質人才投身醫學事業。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作總結發言,充分肯定并感謝與會嘉賓對醫學教育事業提出的寶貴建議,呼吁全體參會人員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共謀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供稿:科技處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