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以來,再生醫學技術憑借巨大的優勢潛力,成為保障人類健康最重要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之一,在推動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以及增強科技競爭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2024年11月5日至6日,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再生醫學前沿技術在天津召開,會議聚焦再生醫學學科核心發展方向,由眾多院士專家領航,圍繞新時期再生醫學技術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探討再生醫學技術發展趨勢和全新理念,互通互享新成果、新共識,以期通過再生醫學技術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
戰略所驅 多方關注
張玲副市長 —— 深化合作、鼎力支持,涵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天津沃土”
“我們期待通過本次會議,能夠進一步加強各方交流合作,天津將全力提供政策支持、資源保障和優質服務。”天津市副市長張玲在致辭中表示,天津正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健康天津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將在前期出臺支持政策的基礎上,聚焦創新策源能力建設、臨床研究高水平發展、創新藥械注冊審批進程、創新藥械臨床應用等多個方面,全力支持和推動再生醫學前沿技術發展。
高戰軍局長——再生醫學蘊含巨大潛力,或將成為攻克疑難病癥治療難題的新希望
中國工程院三局局長高戰軍在致辭中指出,二十一世紀以來再生醫學技術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在推動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以及增強科技競爭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他表示,中國工程院始終致力于團結帶領廣大院士和醫藥工作者推動醫藥領域科技創新發展,服務國家科學決策,支撐健康中國建設,希望能通過本次研討會與各方一道系統謀劃我國再生醫學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路徑,攜手應對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挑戰。
劉德培院士——再生醫學備受關注、前景廣闊,正在煥發勃勃生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大會主席劉德培在致辭中對參會領導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再生醫學是當今全球醫學領域最具活力與潛力的前沿方向,正深刻影響著人民健康事業發展的進程,在海內外都獲得了高度重視,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劉德培院士表示,期待本次大會能夠明確再生醫學的界限,系統分析再生醫學發展的驅動因素和制約因素,為各個學科與再生醫學搭建溝通橋梁,探討醫學前沿技術的創新模式與轉化路徑。
張伯禮院士——聚焦人民需求,把握發展趨勢,深入探索再生醫學與中醫藥學的“契合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院士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再生醫學當前的重要戰略地位,他指出,中國工程院近年來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再生醫學前沿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他表示,希望社會各界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和標準規范,重視高層次人才引育,推動再生醫學、人工智能、大數據、中藥醫學等領域的學科交叉融合,攜手推動再生醫學領域的系統規劃穩健前行。
學科融合 多點突破
王紅陽院士——肝癌研究:再生醫學提供新思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學術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臨床精準醫療專委會主任委員王紅陽以《前沿技術推動的腫瘤研究范式變革》為題,分享了團隊在肝膽癌癥治療和肝再生領域取得的創新性成績,證明了肝內血管內皮再生重建的啟動機制,證明Gata3或為肝再生不良的預警分子。同時王紅陽院士特別強調,研究范式的革新與跨學科融合將是有效驅動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加速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有力舉措。
王廣基院士—— 再生醫學“牽手”藥代動力學取得新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廣基從細胞藥物藥代和藥效研究角度出發,介紹了團隊在干細胞藥物治療及核分子影像藥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王院士指出,再生醫學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在生產體系,研發體系,質控體系和制劑技術方面不斷創新,同時呼吁探索新型藥物的藥動藥效機制,建立標準化制備章程及質控體系。
顧曉松院士——醫工結合 推動中國再生醫學和產業新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先進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顧曉松介紹了團隊從實驗室研究到先進材料制備的多項原始創新成績:通過新技術和新方法的臨床應用,實現了組織器官的再生與功能重建,建立了神經再生分子調控理論,突破了小核酸與組織工程神經研究,并通過再生醫學組織工程研究獲得多項國際專利,組織制定了神經移植的國際標準,推動了中國再生醫學和產業的發展。
圓桌討論
政產學研用齊聚一堂 共議再生醫學前沿技術應用場景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所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醫學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程濤教授的主持下,6位院士專家及醫藥領域行政管理者就再生醫學前沿應用領域暢所欲言,為會議成果添上“點睛之筆”。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常委張志愿在討論中呼吁社會各界關注口腔健康,并基于近期研究成果分享了干細胞增殖分化實現關鍵口腔骨骼再生的口腔醫學應用場景。
劉德培院士借由醫學“挖”和“補”的概念,從醫學整體觀的角度詳細論述了再生醫學在醫學基礎研究、臨床應用、新藥創制等領域起到的系統性作用和戰略意義。
王廣基院士以“藥學家”視角,聚焦基因治療臨床藥學轉化,分享了在新藥準入、臨床應用方面的愿景,并呼吁各界攜手互動,共同攻克難關。
天津市藥監局副局長張勝昔介紹了天津市委市政府近年積極搭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平臺、不斷完善監管機制的若干舉措,并呼吁在座專家充分發揮“智囊”作用,政學攜手織牢干細胞產品監管的“規范之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原常務副主任孫瑞娟表示,再生醫學領域亟需前瞻性的權威發展報告,本次研討恰逢其時。她介紹了基金委近年來在吸引多元投入、支持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布局和貢獻,并表示基金委將持續推進多PI聯合研究項目,推動重大交叉科學問題前沿探索。
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郜恒駿教授從科技工作者角度分享了對再生醫學的認識和期待,同時呼吁加快形成再生醫學領域“中國標準”體系,同步推進解釋培訓和市場應用。
會議期間,程濤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張衛東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王建祥教授、美國希望之城貝克曼研究所曾德富教授、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馮世慶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王樹森研究員、南開大學孔德領教授及郜恒駿教授分別從血液再生、組織器官再生、神經再生、新藥研發及產品轉化等多個維度分享了對再生醫學的見解和成果。
中國工程院機關負責同志及部分參會專家現場調研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團泊院區。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醫學健康研究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南開大學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先進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血液與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天津醫學健康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常子奎主持會議,各主辦、承辦單位及天津市有關委辦局相關負責同志出席。
供稿:醫科院建研院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