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 - 進展快報
進展快報
【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進展快報第67期】

【快報第67期】病原生物學研究所郭斐和王健偉教授團隊 揭示調節(jié)cGAS感應DNA的重要分子機制

爆草黑丝美女|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91精品国产自产精品男人的天堂|sm鞭打高潮喷水抽搐调教玩弄|果冻在线|日本大尺度吃奶呻吟视频|久久久久黄片|北条麻妃av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日韩 欧美 国产精品,国产肉丝袜在线观看,最爽无遮挡行房视频,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糖心vlog冉冉,蜜桃产品一二三产区

 2019年11月26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郭斐和王健偉教授團隊在《Science  Signaling》雜志在線發(fā)表了題為“PKR-dependent cytosolic cGAS foci are necessary for intracellular DNA sensing”的論文,發(fā)現DNA重要識別受體cGAS定位于應激顆粒中,應激顆粒的形成對于cGAS識別外源DNA誘導干擾素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應激顆粒是識別外源核酸(DNA和RNA)誘發(fā)天然免疫機制的重要平臺,這對于阻止異常DNA誘發(fā)的自身免疫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創(chuàng)工 67期 01


   此前的研究發(fā)現DNA識別受體環(huán)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cGAMP) synthase, cGAS)可識別外源DNA以及RNA與DNA雜合鏈,催化產生第二信使環(huán)鳥苷酸-腺苷酸(cyclic GMP-AMP, cGAMP);而后cGAMP結合并激活STING,隨之招募激活TBK1-IRF3,最終導致干擾素和免疫因子的產生(Sun L et al. Science, 2013; Wu J et al. Science, 2013)。既往研究發(fā)現外源DNA進入細胞后,在細胞質內會募集cGAS形成顆粒狀結構(foci),但是這種顆粒的組成及其在cGAS識別外源DNA誘導生成干擾素過程中的生理作用尚待研究。


   本次研究發(fā)現cGAS可與應激顆粒重要蛋白G3BP1相互作用,促進cGAS與DNA的結合并誘導生成干擾素;cGAS也可以與在RNA識別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蛋白質分子PKR相互作用。研究發(fā)現,cGAS通過磷酸化PKR進而磷酸化eIF2α,從而誘發(fā)形成與G3BP1相關的應激顆粒。相反,在去除cGAS后,DNA誘導形成應激顆粒的能力基本消失,表明DNA通過cGAS誘發(fā)應激顆粒的形成。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cGAS與外源DNA在胞質內形成的顆粒的主要成分,表明了該顆粒的形成對于cGAS識別外源DNA誘導生成干擾素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借助免疫熒光實驗發(fā)現,外源DNA的刺激會使cGAS和G3BP1與DNA具有明顯的共定位。在外源DNA存在的情況下,cGAS和G3BP1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大大增強。研究人員發(fā)現,去除 G3BP1或者PKR以后,能顯著抑制外源DNA對干擾素的誘導生成,表明G3BP1和PKR在識別外源 DNA并誘導生成干擾素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同時發(fā)現DNA誘導的天然免疫機制可被空間位阻所控制。

  
   研究人員通過免疫共沉淀聯(lián)用質譜鑒定的方式發(fā)現cGAS與大量的RNA結合蛋白相互作用;隨后證實應激顆粒重要蛋白G3BP1與cGAS具有RNA依賴的相互作用。


   應激顆粒已經被報道包含多種RNA識別受體,也可作為RNA識別平臺,對細胞識別RNA誘導生成干擾素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證明DNA重要受體cGAS也能定位于應激顆粒中,提示應激顆粒是識別外源核酸(DNA和RNA)和誘導啟動天然免疫機制的重要平臺。這些發(fā)現對于阻止異常DNA誘發(fā)的自身免疫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為研究天然免疫調控提供了理論基礎。


   文章發(fā)表后,被當期《Science》雜志的“This Week in Science”欄目選為推薦文章。


   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斯奇,博士生孫宏、殷利眷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郭斐、王健偉教授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梁臣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CIFMS 2018-I2M-3-004, 2016-I2M-1-014)、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8ZX10301408-003,2018ZX10731101-001-018)、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16YFD0500307)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stke.sciencemag.org/content/sigtrans/12/609/eaav7934.full.pdf

 

(病原生物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