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周光飚團隊與相關團隊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fā)表題為“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alidomide in patients with transfusion-dependent β-thalassem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論文,這項II期、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的臨床試驗旨在明確沙利度胺治療輸血依賴型β地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是人類最常見的單基因遺傳性疾病,在我國廣西、廣東、海南、云南、貴州等南方省區(qū)較為常見,主要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發(fā)生突變,引起珠蛋白α鏈(α地貧)或β鏈(β地貧)合成減少或缺失,造成紅細胞無效生成、溶血及貧血,嚴重者依賴輸血以維持生命。但全球只有12% 的輸血依賴型兒童能夠接受規(guī)律的定期輸血治療;僅有不到30%的病人能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且存在移植相關死亡的風險。因此,迫切需要有效且價廉的療法來挽救輸血依賴型地貧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對于14 歲及以上輸血依賴型地貧患者。
沙利度胺是一種鎮(zhèn)靜藥,近年來被廣泛用于多發(fā)性骨髓瘤及一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沙利度胺可促進γ珠蛋白鏈的表達,因而對β地貧的治療可能有益。但是,迄今尚無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來檢測沙利度胺對β地貧的治療效果。為此,腫瘤醫(yī)院周光飚團隊與相關團隊等開展了一項II期、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的臨床試驗。試驗在廣西、廣東兩省區(qū)的6家醫(yī)院開展,100名14歲或以上的患者被隨機為兩組,分別接受安慰劑或沙利度胺治療,3個月(12周)后觀察患者血紅蛋白的變化。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沙利度胺治療患者的血紅蛋白濃度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升高值達14.0g/L,而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血紅蛋白沒有顯著變化。在輸血方面,沙利度胺治療組患者的平均輸血量為5.4±5.0U,顯著低于安慰劑對照組的10.3±6.4U。同時,沙利度胺治療明顯增加患者胎兒血紅蛋白的占比,從 10.8%上升到55.2%。在副作用方面,沙利度胺治療組出現(xiàn)嗜睡、頭暈、疲勞、發(fā)熱、喉嚨痛和皮疹等不良事件的比例較安慰劑組更常見,但未見Ⅲ-Ⅳ級嚴重副作用。在擴展期階段,所有病人都接受沙利度胺治療,治療半年后患者血紅蛋白濃度達到104.9±19.0g/L,病人無需輸血治療,且未出現(xiàn)嚴重毒副作用。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發(fā)現(xiàn),非β0/β0和HBS1L-MYB(rs9399137 C/T、C/C;rs4895441 A/G、G/G)基因型與血紅蛋白濃度增高、輸血量減少相關。上述結果說明,沙利度胺可通過促進γ珠蛋白鏈的表達而對輸血依賴型β地貧產(chǎn)生顯著療效(圖1)。并且,沙利度胺治療方案每月平均費用為300元/人,僅為傳統(tǒng)治療方案的十分之一,顯著減輕家庭社會的經(jīng)濟負擔。在安全性方面,本研究的觀察時間相對較短,招募的患者人數(shù)相對較少,須開展觀察時間更長、入組病例數(shù)更多的Ⅲ期臨床試驗予以明確。
圖1. 沙利度胺通過促進γ珠蛋白合成而治療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
周光飚、陳賽娟、陳江明教授是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陳江明、朱衛(wèi)健、劉婕、王桂珍、陳曉勤、譚云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2021-1-I2M-012)、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廣西地貧預防能力提升計劃、上海廣慈轉化醫(yī)學研究發(fā)展計劃等基金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1-0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