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以“擘畫新時代國家醫學創新體系及核心基地建設藍圖”為主題的首屆中國醫學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同期召開“2021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全體會議”及“2021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開放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會議”。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院士為大會致辭。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不僅使我們意識到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也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三個面向”基礎上明確提出科技事業發展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中國醫學科技界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緊迫感,把握時代機遇,堅持“四個面向”,堅持創新自信,以健康中國戰略為統領,以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強化衛生健康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加速醫學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要切實加強學風、道德和倫理建設,嚴守法律法規紅線,同時促進監管科學的進步。要傳承發揚青蒿素精神,堅持國家使命、責任擔當,科學求實、勇于創新,團隊協作、精益求精,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自覺抵制和堅決反對浮躁,對各種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要提倡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尊重同行,尊重首創,尊重基層,反對官大學問大、單位層級高貢獻高的做法,反對學術壟斷行為,加強學術共同體的團結合作氛圍。要加強與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醫學界的合作互鑒,在貢獻中國智慧的同時,虛心博采眾長,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執行委員會主席王辰作“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及核心基地建設”報告。王辰指出,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而醫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與核心,關乎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人民福祉。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根據醫學發展規律和趨勢,亟待建立完善的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并設立專門的國家醫學健康科學基金。中國醫學科學院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努力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從承啟文化、健全體系、創立機制、拓展資源四個方面推出建設院外研發機構、設立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開展醫學科技量值評價(STEM)、肇啟“4+4”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實施準聘長聘教職與臨床醫學教職改革、設立臨床研究專項基金、遴選“中國年度重要醫學進展”和“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有效提升院校的科研和教學水平,推動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及核心基地建設。
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執行委員會主席王辰、副主席巴德年、劉德培、吳沛新為2020年度新選聘的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頒授證書。陳子江和王擁軍兩位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代表新選聘的28位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發言表示,要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努力做好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及醫學事業發展的戰略謀劃,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大會聽取了醫學科技評價體系與方法建立、規范化中文臨床醫學術語體系及結構化電子病歷構建、探索和發展我國新型醫學研發模式三個咨詢報告的前期技術準備工作匯報,正式啟動基于嚴格方法學的2021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醫學發展戰略咨詢研究,發揮高端學術智庫作用。
為加快推進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與核心基地建設,會議同期召開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與核心基地建設論壇,與會專家分別就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與生物學、藥學、衛生健康與環境、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學等六大學科領域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如何管理和發揮院外研發機構等平臺基地作用,如何完善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核心基地建設等問題積極討論,建言獻策。
4月18日,大會還將邀請教育部醫學教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林蕙青及國家部委有關同志就高質量醫學教育發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醫保制度改革發展、醫學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等做主旨報告。大會將發布中國2020年度醫學重要進展和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評選結果,展示我國衛生健康研究成果,導引我國醫學科技創新。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侯云德、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等110余位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院外研發機構等院校平臺基地負責人及骨干代表、院校領導及機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所院領導及相關科研人員共500人參加會議。
會議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副院校長姚建紅同志主持。
文字|體基辦 新聞中心
圖片|中國日報 朱興鑫
點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