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年伊始,我國科技界又逢盛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張高麗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創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發展進步的動力,人民是創新的主體。改革是推動創新的重要動力。必須把提升人力素質放在優先位置,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要改革人才評價體系,把更多資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海納百川、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破除論資排輩、頭銜崇拜,敢于讓青年人挑大梁、出頭彩。要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個性、尊重創造的環境,使創新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黨中央、國務院連續14年舉行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發展事業的高度重視、對科技工作者的深摯關懷。院校作為醫藥衛生領域中的國家隊,一直在科技創新、深化改革和人才建設等方面不懈努力。此次,院校兩項成果榮獲2014年度國家獎,是對院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勉勵,祝愿院校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國家科技獎這面旗幟激勵下,不斷催生出更多更新的創造力,為國家科技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院校兩項成果榮獲2014年度國家獎
2015年1月9日上午,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張高麗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2014年度共有318項成果獲得國家獎勵。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含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70項,(含一等獎3項、二等獎6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2項(含特等獎3項、一等獎26項、二等獎173項)。院校兩項成果分別獲得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獎勵。
基礎醫學研究所張學教授領銜完成的“遺傳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組重排的新發現”成果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張學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以遺傳性皮膚病和先天性肢端畸形等遺傳病為切入點,以發現致病基因或致病基因組重排為突破口,展開了孟德爾病(Mendelian disorder)及相關常見復雜疾病發生機制的深入研究,共發現單基因病致病基因6個(NCSTN、PSEN1、PSENEN、U2HR、HOXD13和EPHA2)和基因組病致病基因組重排3種(17q24微缺失/微重復、Xq27.1常染色體插入和7q36微重復),改寫人類孟德爾病數據庫10個條目。10篇代表性論文(包括Science 1篇、Nature Genetics 1篇和Am J Hum Genet 3篇)被SCI他引256次,4篇被F1000專家正面點評,3篇的發現被收入《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Gene Control》、《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或《Encyclopedia of Human Genetics and Disease》等著名教科書或詞典或百科全書,3篇被收入Nature Milestones in Cutaneous Biology。
上述成果可為研發治療新藥或新策略提供分子靶點,還可為認識相關基因的生物學功能提供關鍵線索;發現的致病基因及致病基因組重排可為基因診斷、攜帶者篩查和產前診斷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手段,有望直接轉化為出生缺陷防治的實際應用,有效防止嚴重致愚、致殘和致死性遺傳病患兒出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藥物研究所庾石山教授領銜完成的“中草藥微量活性物質獲取關鍵技術研究及其應用”成果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庾石山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圍繞中藥微量藥效成分的尋找、獲取、評價、確定等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建立了中草藥微量活性物質識別、評價與獲取的系列關鍵技術,為揭示中草藥微量活性物質在中藥(復方)中的關鍵藥效作用,以及進一步全面、系統地認識中草藥藥效物質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建立了中草藥樣品快速制備技術,組合閃式色譜快速剔除雜質和常量成分、富集微量成分技術,微量活性物質識別、鎖定與獲取技術,實現了中草藥微量活性成分的高效識別、快速鎖定和定向獲取;從50余種中草藥中獲得了400余個微量化合物(其中活性化合物100余個,活性組分5個),其中6個微量活性化合物被國際權威期刊Nat.Prod.Rep.(IF:10.1)遴選為熱點報道;發現了20余種(類)微量關鍵藥效物質,如天麻中發現的微量成分天麻腺苷,含量雖僅為百萬分之四,但藥效是天麻素的1000倍,為創制新藥提供更為高效的源頭分子;遴選出5個創新藥物先導化合物和5個中藥有效組分,其中2個先導化合物和1個有效組分獲"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支持,獲臨床研究批件1個。成果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國際專利1項(美國、加拿大等7國授權),幫助13家中藥企業解決了中成藥中微量藥效物質的闡明、微量毒性成分質量控制及限度檢查等以往難以解決的問題,為中藥企業的品種改造和二次開發給予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該成果解決了中草藥微量藥效物質高效識別、快速鎖定與定向獲取的技術難題,科學詮釋了中草藥微量藥效物質的關鍵作用,在基于微量活性物質的創新藥物研究中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
此外,病原生物學研究所金奇教授課題組作為第6完成單位與中國疾控中心等9家單位合作完成的“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成果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醫藥領域,共有27項成果獲得2014年度獎勵,占獲獎總數的8.5%。其中自然科學獎7項,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一等獎2項)。
(科技管理處 朱欽磊 潘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