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勁敵”。如何打敗“腫瘤君”,成了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奮斗目標。今天的《奮斗者 正青春》系列報道,我們來認識一位青年女科學家馬瑜婷,她帶領團隊從“應激調控腫瘤免疫”的角度開展科技攻關,探索腫瘤免疫治療的全新思路,希望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貢獻青春力量。今年,她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這是實驗室一次開放日活動中,馬瑜婷帶著孩子們做一次簡化的行為學小測試,通過實驗讓孩子們感受小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有焦慮情緒。
馬瑜婷每天將近12個小時在實驗室忙碌,帶領著年輕團隊日夜不輟,提出假說、實驗論證、及時總結再嘗試,日復一日。在6年前,她只有32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博士生導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夏琳:她(馬瑜婷)對每個學生都會精心指導,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和他們的專業會設計不同的實驗。
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研究生 金子奇:我當時畫完也已經差不多是凌晨的時間點了,然后我給她郵件發送了過去,到了凌晨四點多的時候,她又給了我一些具體的反饋,然后到了第二天早上的時候,我來這邊實驗室做實驗,發現她也已經在辦公室,已經在那邊改東西了。感覺她從來不會疲倦,不管晚上多晚睡,她第二天總會是精神飽滿。
滿懷著對科研的熱情,2005年本科畢業后,馬瑜婷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被同濟醫學院免疫學系錄取,2008年,馬瑜婷赴法國巴黎攻讀免疫學博士學位。當時學界普遍認為,化療、放療主要是通過對癌細胞的直接殺傷來控制腫瘤,很少有人相信免疫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盡管腫瘤免疫方向并非熱門,但馬瑜婷執著探索,一周工作80多個小時,拼命閱讀文獻、密集安排實驗,最終用扎實的數據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并申請國際專利。
由于工作出色,馬瑜婷得到導師特別推薦,提前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還獲得“歐洲腫瘤免疫學院博士生獎”。2015年,馬瑜婷婉拒國外多個工作邀約,回國加入了剛剛組建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免疫平臺主任 馬瑜婷:國際和國內在免疫學研究在那個年代還是有一些差距的,那你要到最頂尖論文發表的實驗室,你去看別人去怎么做、怎么去學,那么真的是抱著一個學習的心態去,但是學了本事肯定是要回歸祖國,去服務自己的國家,不是好像說是一個毅然決然的選擇,這是一個當然的事情。
在自己的實驗室里,馬瑜婷帶領年輕團隊開啟全新研究方向,聚焦神經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的交互對話,系統性研究“精神應激”調控抗腫瘤免疫的機制。十年磨一劍,馬瑜婷研究腫瘤免疫學就是想為腫瘤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靶點和策略。
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免疫平臺主任 馬瑜婷:我是高考之前突然爺爺去世,我親眼看到他由一個健康的人,因為受血液腫瘤的折磨到倒在病床上,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當時我們就想,如果說能夠更早發現這一點,是不是有一些不同的治療方法,能夠減輕老人家的痛苦。
馬瑜婷說,大量的實驗室數據中最終能夠用于論文發表的數據可能不到全部實驗結果的十分之一,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持實事求是。
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免疫平臺主任 馬瑜婷:國內的導師龔非力教授給我一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我覺得一個人不僅要做好學問,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人,在做這個科學研究過程當中一定要實事求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每一個你所認為跟自己預想不一樣的現象,其實都是給了我們新的啟示,像這些點對我們的整個人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基礎科研之路是漫長艱辛的過程,馬瑜婷學會全面客觀去看待每一次失敗,更學會在困難面前,用長征精神鼓勵自己。
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免疫平臺主任 馬瑜婷:它(科研工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需要一個一個地去攻克,那么也是一種個人的修煉。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你需要有耐心,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去激發自己有新的靈感,我相信目前碰到的一些曲折可能就是道路過程當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最終應該是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