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融合,尤其是醫學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為我國醫學科技實現新賽道新突破提供可能,加快推進以智能醫學為代表的醫工融合新興醫學人才培養刻不容緩。”
12月3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承辦的第二屆中國醫學工程學學科發展大會在天津舉行,本次大會以“醫工交叉融合,促進學科發展”為主題,共同探討中國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會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先進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工程技術產品標準與評價實驗室主任顧曉松院士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
12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顧曉松在會上作主旨報告
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發布,對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衛生健康和工業科技融合創新作出了重要部署。
“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推動醫學重大變革,對醫學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已呈現出明顯的全球競爭力。”顧曉松院士說,與世界發展潮流相比,國內醫工融合的發展在理念上并不落后,雖然在實踐中起步稍晚,但發展卻很迅速。
然而,顧曉松院士也指出了國內醫工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他認為,從世界范圍來看,加快推進醫工融合新興醫學人才培養面臨兩個共性挑戰。第一,醫學與新興工程技術的結合范圍持續拓展,醫學工程已逐漸衍變為工程醫學;第二,醫學與工程融合的程度不斷加深,醫工結合正逐步邁向醫工融合。
“隨著新醫科建設的多學科融合,將會帶來很多新興產業。而未來產業將緊密連接世界科技前沿,涉及細胞與基因技術、先進醫用材料與醫學器材、疫苗與新藥研發、類器官與合成生物、腦機接口與虛擬現實、高端醫療裝備與醫療先進制造等多個領域,所以只有通過多學科融合培養復合型卓越領軍醫學人才,在領域不斷創新,才能讓我國醫藥產業成為全球未來產業的創新引領高地和發展高地,從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顧曉松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