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在“第九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上作總結講話
日前,在“第九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舉辦期間,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專訪,就中國醫學界存在的一些問題分享了看法。
做臨床還是做科研?問題出在醫生職業發展路徑設計上
“醫生應該側重于做科研還是做臨床?搞學術和看病人會不會顧此失彼?”這是王辰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中國醫生職業發展路徑的設計是不清晰的。真正的問題不是一個醫生應該做臨床還是做研究,而是應當針對每個醫生的不同特點為他們設置不同的職業發展路徑。如果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職稱體系設計不改變,就永遠會有醫生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王辰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王辰介紹,國際上,醫生的職業發展有兩種路徑可以選擇,一種是職業路徑,另一種是學術路徑。選擇學術路徑的人有進一步更細化的路徑,如一種是將大部分時間用于科研,少部分時間用于醫療,這種醫生的最高職稱叫“醫學教授”,大部分美國醫學院準聘或長聘制度就是這種路徑;另一種路徑是將少部分時間用于做科研,大部分時間用于做醫療,這種路徑的醫生最高職稱叫作“臨床醫學教授”。教學是以上兩種路徑的必做工作。選擇學術路徑的醫生職稱分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相比之下,選擇職業路徑的醫生工作內容專于醫療,其職業型職稱也只有一個,就是“主診醫師”。一名醫生,可以單選職業路徑,也可以加選學術路徑,即同時從事醫療和學術研究、教學工作。
王辰說,由于每個醫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因而就不存在“到底應該做研究還是應該做臨床”這種因為缺少對醫生職業發展的科學設計而出現的問題。“今后,我們也應當將醫生的職稱體系分設為‘職業職稱’和‘學術職稱’,對醫生實行差異化、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設計。”王辰說。
醫學是“多學”“人學”“至學”
王辰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坦言,中國醫學界應當深入思考醫學的基本架構、內容,以及醫學在人類學術與知識體系中的定位。
王辰說,由于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醫學界在對醫學的理解上也存在較多偏差。比如在醫學院校本科專業的設置上,我國設有基礎醫學專業、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兒科專業、麻醉專業、精神專業等,而這些本科專業在國際上是不存在的,醫學生接受的應該是通識性的醫學教育,因而醫學院應該只有一個醫學專業,在之后的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再作專業、專科領域劃分。
再比如,有些人認為醫學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但其實,生命科學只是醫學的重要依據之一,醫學是一個獨特、綜合、巨大的體系,遠非生命科學所能涵蓋,更不是“生物學的一部分”。以比較有代表性的牛津大學為例,該大學設有4個學部: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數學、物理與生命科學學部,醫學學部。醫學學部是獨立于生命科學之外的一個單獨學部,醫學一個學部的預算占牛津大學預算的3/4。
“醫學是基于人類所有知識、技術、藝術、學術基礎之上的學科,是‘多學’‘人學’和‘至學’。”王辰說,“我國醫學界有些同道對醫學的理解、觀念尚需作深入思考,我國醫學教育在很多方面也需要作出改變。這是我們把握好醫學教育方向,培養出一批深諳醫學之道人才的關鍵。”
生產力應當以服務于人類的健康事業為取向
王辰認為,社會在某些根本問題上需要形成共識。其中一個重要的共識,就是要將維護從個體到人類的健康放在優先乃至首要位置。健康是人類的終極利益,應把健康作為人類共同的核心目標。
“醫學衛生健康事業是各項社會事業中居核心、主流、宗旨性的事業,代表著人類終極福祉。那些把醫學衛生健康事業放在輔助、支撐服務位置上的觀念需要糾正。”王辰說。他認為,在人類社會未來發展進程中,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國都應該把健康問題作為人類社會的核心大事。他說,當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需要思考生產力應該為何所用、如何善用的問題。“生產力應當以服務于人類的健康事業為取向”是醫學界所倡導的觀念,也應當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觀念與行動。
提高衛生投入是以健康為核心追求的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
在王辰看來,未來的醫學應當不僅是關注疾病的,而且是應當關注健康的;未來的醫學不僅注重個體健康,而且是應當更加注重人群和人類的健康;未來的社會應當優先保證對衛生的投入,衛生支出在GDP中占比的提升不應被當作“消耗”“負擔”,而應是“最重要的購買”和“投資”,它所體現的是人類將更多的生產力與產品用于滿足人的終極利益——健康和生命,這恰恰是社會文明的核心內涵。
“提高衛生投入是以健康為核心追求的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只要不形成浪費,就應該加以促進而不是抑制,這樣才能為人民健康提供實際支撐,特別是在我國衛生支出在GDP中占比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王辰說。
王辰表示,衛生投入的增加與健康產業的發展將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醫學界、經濟學界應當首先形成這樣的共識,再協同社會各界,投入資源,切實滿足健康這一我國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最大的民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