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共辦的《醫學科學報》創刊儀式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2014年3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報社共同簽署了《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報社共辦中國醫學科學全媒體平臺框架協議》。經過半年多的緊張籌備,2015年元旦《醫學科學報》正式發行,這是一份醫學類專業周報。我院作為國家醫學研究機構,為加大醫學科學知識傳播的力度,讓基礎科研與臨床醫學進行有效的銜接,讓醫務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之間有更多的交流與討論,尋求建立更有效的途徑。與媒體合作就是途徑之一,《醫科科學報》的創刊將建起一條連接各個領域、機構和人才團隊在醫學科學領域合作的新紐帶,建起傳播醫學科技新知識和新趨勢的新平臺。
(左起: 高福院士 曹雪濤院士 王隴德院士 陳鵬社長)
曹雪濤院長表示,創刊《醫學科學報》,是要通過雙方的努力,集合一流的醫生、科學家、藥師、護理專家等共同打造出精品醫學媒體,;是要發揮專業媒體的紐帶和導向作用,搭建一個醫學界學術思想交流的平臺,為服務醫改、為醫學科學的發展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作出貢獻。
中國科學報社擁有兩報、一網、兩刊等眾多媒體,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記者站,在國內近百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大學工作站,擁有豐富的科學傳播經驗。我院與中國科學報社面向臨床醫生和科研工作者,聯合創辦《醫學科學報》,并邀請全國100多位醫學院士、專家、學者和一線醫務工作者組成編委會,旨在打造“離醫生最近的報紙”。
“2014年度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同期發布。曹雪濤院長對此進行深入解讀。
曹雪濤院長解讀:科技評價引導醫療品質提升
醫學科技是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高公眾健康保障水平,支撐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改善民生服務,以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在大力推進醫學科技發展的同時,國內外醫學界也越來越關注醫學科技評價工作的方法和內涵,目前認為醫學科技評價工作對于推動醫學科學技術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高醫學科學技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我們啟動了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評價工作。
對醫院科技影響力的關注不僅可以幫助衛生行政管理機構、科研基金資助機構和醫院科研管理部門等在制定科技政策、分配科研資源、優化科研競爭環境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持;還可以幫助醫院正確認識自身科研優勢與不足,把握學科建設發展方向,完善科研組織管理系統,調動臨床醫生從事科研工作積極性;同時,為公眾提供信息參考,增強信息開放程度。
不過,做好這件事情實屬不易。最為重要的是必須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權威性,一個好的排名,應當做到科學、公正,引導醫院務本。排名固然會有先后,但是我們更為關注的是通過排名,能夠從一個側面切實有效地促進醫學科技成果的臨床轉化,提高醫療技術和醫療質量,有利于提升我國醫學科技的整體水平,這才是醫學科技評價工作的“初衷”與“根本”。
我們希望在科學評價模式的基礎上,發揮此次評價應有的導向作用,強化醫院和社會的參與,加深對于我國醫學科技力量的認識,促進各醫院加強醫學學科建設,進而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眾所周知,有比較才有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醫院的學科建設也不能閉門造車,而是應該站在一個高起點的開闊平臺上,對自己進行全面審視,以不斷提高自身建設。
各個醫院可以基于此次評價結果,縱向比較各學科間發展情況,橫向與其他醫院比較自己的建設水平,找出差距,厘清問題,揚長補短,務實進取。認真分析學科建設的優勢與不足,以評促建,進一步明確未來學科發展方向,這也是我們開展此次評價工作的一個愿望。
也許會有人問,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科研應當是科研人員的事情。其實,這是一種偏頗的觀念。醫學科技的發展,僅依靠專門研究機構是遠遠不夠的,眾多的醫學界的發明創造是來自于臨床實踐工作的發現和經驗總結。雖然我們有世界首例斷指再植、首創反式維甲酸加砒霜高效治療急性白細胞、發現有國際影響力的青蒿素等,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近代醫學界的重大發明創造很少是由我們中國醫學界完成的,究其原因,與我國醫學科技歷史積淀尚弱、臨床醫學科技整體水平較低有關,另外一點,也與我國醫學界長期以來不十分重視臨床科學研究、不積極鼓勵臨床醫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關。
臨床實踐和醫學科技是不可分割的。對于醫院來說,科研是醫院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臨床醫生來說,想要真正做好一個臨床醫生并不容易,要想成為一名醫學專家更不容易,要想成為一名一流臨床專家乃至大師級醫學家更是難上加難,只有不斷地用新知識、新技能來充實自己,知識結構才不會老化,操作技術才不會過時,臨床思維才不會僵化,才能成就為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好大夫和一流醫學專家。
相比一般醫院,三甲醫院具備學科、人才、設施等優勢,是我國醫學界的臨床醫療主干力量和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引導并積極調動臨床醫生開展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做到問題的提出來源于臨床,問題的研究貫穿于臨床,成果的應用回歸于臨床,從而讓更多疾病患者受益,為全方位推動我國醫學科技的發展、維護13億同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規劃發展處/文 醫學科學報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