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22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王辰院士正在為畢業生撥穗。(資料圖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攝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學“協和醫班”新生代表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開學典禮,圖為“協和醫班”新生代表在開學典禮現場。北京協和醫學院供圖
100多位兩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多位負責人,國內各大醫學院校的校長參會。4月20-21日召開的中國醫學發展大會可能是我國醫學教育界規格最高的會議。“教育是最具根本性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在大會的一場分論壇上說,需要認識到教育的意義,這有利于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
前段時間,一些學醫的年輕人在網上留言表示,工作壓力大、待遇有待提高。在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專家們把這些年輕人反映的問題拿到桌面上討論,希望可以解決他們的困難。醫學專業專碩生招收數量大、增長快,醫生職稱晉升體系有待和國際接軌,教學考評體系還有待完善……專家們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問題背后的成因。
相比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需要面臨更多現實困境。規培生的問題,乃至醫學教育的問題,解決起來很難一蹴而就。
醫學人才質量要提升
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在大會致辭中說:“醫學教育,一頭連著健康中國,一頭連著教育強國,是健康中國、教育強國兩大戰略的重要交匯點,承載著培養捍衛14億人民生命健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我國醫學教育分為三階段: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我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包括住培和專培兩個階段,目前專培還處于試點階段,并未全面推開。目前大眾所說的“規培生”一般是指住培學員,但業內人員會用住培和專培兩種說法來精準表達——記者注)和持續整個職業生涯的繼續教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住培”)屬于畢業后教育。陳竺說,建立并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是中國醫學教育的里程碑事件,完善了三階段有機銜接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了與國際通行醫學教育模式的初步接軌。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益新說,我國在畢業后教育階段,圍繞培養具有獨立行醫能力的、會看病的好醫生總目標,以學員為中心,以臨床實踐、培訓質量和待遇保障為重點,淬煉與厚愛并舉,狠抓住培制度落實,逐步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畢業后醫學教育體系。
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托,中國醫師協會負責規培制度的標準制定、日常管理等工作。大會主論壇共有三場主旨報告,其中一場便是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于競進作題為《我國畢業后醫學教育進展與思考》的報告。
在我國,參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雙軌制”學員是前段時間輿論中討論最多的。所謂“雙軌”,是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碩教育同時進行。針對這部分群體,于競進進行了系統分析:“雙軌制”的專碩生,其身份是學生,管理他們的部門為教育部門,待遇補助以生均撥款的形式下發到學校,畢業后可以取得研究生畢業證、碩士學位證、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培合格證;與之相對應的,是從社會招收的住培學員(業內簡稱“社會人”——記者注),“社會人”的身份是醫生(住院醫師),而非學生,他們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簽訂勞動合同,管理他們的部門為衛生健康部門,中央財政按每人每年給他們發3萬元補貼。此外,基地還給他們繳納“五險一金”(專碩生沒有此項),結業后可以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培合格證。
“雙軌制”專碩生和“社會人”的培訓內容是一樣的,但是發待遇補助的單位不同,因此有了“談工作時是醫生,講待遇時是學生”一說。目前,我國每年招收約12萬名住培學員,其中約52%是“雙軌制”的專碩生。除了接受住培任務,這些專碩生還要完成研究生課題和畢業論文答辯,因此他們的壓力會更大。
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主任劉進是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主要發起人之一。記者注意到,這些專家在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同時,多年來也一直在呼吁為規培學員提高待遇。劉進在當全國人大代表的10年間,一直呼吁“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并將其費用納入國家財政預算”。此外,他還將個人科研成果轉化獲得的1億元捐贈給華西醫院用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4月20日,在中國醫學發展大會的分論壇上,華西醫院原院長李為民說,不論是“雙軌制”專碩生面臨的問題,還是住培學員面臨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待遇問題,要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待遇。
除了需要提升待遇,整個醫療健康領域的財政投入也需要加大。我國醫療健康領域有3個“90%”是業內從業者的痛點:90%的臨床指南來自國外,90%的原創藥物來自國外,90%的高端醫療裝備、耗材來自國外。
解決這3個痛點,需要高水平人才。中國醫學發展大會的主辦方——中國醫學科學院承載著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努力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的任務。在2022年、2023年召開的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王辰院士深入分析了我國醫學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其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相關資金投入不足。
我國醫學研發投入占政府總研發投入的比重比較低。根據王辰院士列舉的數據,2020年,美國醫學研發投入占政府總研發投入的26.2%,而我國這一數據為2.5%。就醫學教育而言,以英國的牛津大學為例,醫學部是該大學4個學部中的一個,但醫學部的預算占了整個大學的3/4。
西南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春祥曾在美國工作22年,其間當過醫院臨床系主任,管理過規培生,2019年開始在西南醫科大學任職。張春祥回國之前所在的工作單位是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因為有一個強大的醫學院,阿拉巴馬大學獲得的政府撥款費用曾占整個州給州立公立大學撥款費用的一半。張春祥說,美國醫學教育的“生均費用”遠遠高于很多其他專業,除了相關部門投入多之外,學生所交學費也遠高于其他專業。
在呼吁增加投入的基礎上,專家們還認為應該控制醫學生的招生人數,高效利用現有資源。從總量來說,我國并不缺醫生。2021年,我國每千人口的執業(助理)醫師數量為3.04人,如果算上持鄉村醫生證的人員和衛生員,這一數據變為3.52人,而美國每千人口的執業醫師數量是3.19人。
總量不缺的基礎上,我國醫學生的招生人數不低。美國人口約為3.5億人,每年招收2.2萬名醫學生。王辰院士說,按這個比例來說,我國每年應該招收7萬-8萬名醫學生,但目前我國每年招收醫學生超過12萬名,“這樣分散了教育資源,(人才)質量就會受影響。我國當前的突出問題是(人才)質量要提升”。
生命健康是人的終極利益。幾乎在每屆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王辰院士都會呼吁,全社會應該增加對醫學健康領域的重視程度,“一定把醫學教育從根本上搞好,才能決勝于未來”。
選擇學醫,必然會經歷淬煉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始建立住培制度的國家,也是將這個制度發展得比較完善的國家。19世紀后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開設世界上第一家住院醫師培訓基地。
“早晨5點15分就開始干活了,一干就是一整天。”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曾去哈佛醫學院觀摩過美國規培生的培養,驚異于他們的勞動強度。匡銘坦言,即使在一旁觀摩,也把他累得夠嗆。他說,當地規定規培生每周工作不超過80個小時,但實際上基本都得工作100個小時,競爭非常激烈。
張春祥也表示,美國規培醫生很辛苦,“這些年輕醫生基本上‘長’在醫院里了,(每天)得工作16個小時”。
“住培時期是整個職業生涯中最辛苦的階段,其間他們將面臨從學生到醫生的轉變,各方面壓力突如其來。”曾益新說,應廣泛宣傳醫生職業具有培養周期長、勞動強度大、需要終身學習等特點,指導青年學生在充分了解自己、充分了解醫生職業特點的基礎上選擇未來職業。
與此同時,曾益新還指出,住培學員尤其需要身心關愛,基地(醫院)對規培生和專碩生應該一視同仁地高度重視,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臨床培訓任務,保障培訓期間的學習、生活、工作、休息等各項基本權益和合理待遇。同時,要進一步暢通反映問題的渠道,及時回應并妥善處理相關訴求。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部署要求,中國醫師協會遵照“常態、無擾”和“四不兩直”的原則開展住培基地評估,落實“黃牌限期整改、紅牌撤銷資格”的要求。于競進在大會上表示,2015年-2022年,我國已經累計抽查評估了598家培訓基地和2449個專業基地,對43家培訓基地和219家基地要求限期整改、對25個專業基地要求退出(撤銷基地資格)。2023年,指導督促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撤銷了23家培訓基地。
規培學員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技能,張春祥還提出“能不能給他們減輕一些事務性勞動”,比如,被反復提及的“大病歷書寫”,是否可以簡化一些?
被事務性工作困住的不僅有規培學員,還有規培結業后的醫生。以美國為例,每位主診醫生配有若干名醫生助理和護士,這些助理和護士分擔了醫生的事務性工作。
醫療行業是一個容錯率極低的行業,每位患者都希望有位醫療技術精湛的醫生為其看病。因此,王辰院士認為,醫生的培養應該是嚴格的、精英化的。而其他的繁雜工作可以由醫生助理等分擔。
根據匡銘的統計,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進入規培項目的外科住院醫師,每年有250臺-280臺的主刀手術量,顯著高于國內很多三甲醫院普外科的主治醫生與有副高職稱醫生的主刀量。
以國內某家三甲醫院普外科為例,該科室23位主治醫生(中級職稱)升到副高的平均年齡為37歲,此時他們的主刀手術量為每年44臺;等他們44歲(平均年齡)升為正高時,每年的主刀手術量為119臺。
王辰院士指出,目前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的職業晉升體系沒有很好地體現醫生職業發展的規律與特點,應當將醫生職稱分為兩條并行路徑管理:一條為醫療職業路徑,職稱為主診醫師(臨床醫生執業的唯一職稱,也是最高職稱),作為醫生必選;另一條路徑,對愿意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醫生增加學術職稱(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如此,醫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作出選擇,既可以只做醫療工作,只走職業職稱路徑;也可以同時搞學術研究,增加學術職稱。
王辰建議,為解決醫療專業化人力資源不足問題,在嚴控醫學專業招生數量的同時,應大力推進醫生助理、護理學、臨床藥學等專業教育,促進醫療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近年來,王辰一直強調教育之要是“燦爛其職業前景(以吸引優秀生源),嚴格其培養過程(以產出優秀人才)”,醫學教育尤其如此。
良好醫學教育的首要基礎在于“燦爛其職業前景”,包括提升醫務人員待遇,合理安排勞動負荷,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其中,最迫切的是要提升住院醫師、專培醫師等年輕醫生的待遇。專碩、專博研究生要改變其學生身份,將住培、專培與專碩、專博研究生并軌,培養中按照醫生的待遇給予薪酬,在取得住培、專培證書之外,考核符合學術技術條件者亦獲得專業型碩士、博士學位。
“燦爛醫生的職業前景”,是拉動醫學教育良性發展的最重要動力,為了人民福祉,衛生界、全社會當深思篤行,勉力為之。
撰稿: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中國青年報2024年05月2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