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11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國際知名綜合性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共同主辦的2024第十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在京成功舉辦。此次大會采用線下參會與線上直播相結合的形式,現場共計800余人參加,全網觀看人次逾146萬。
出席大會的有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柳葉刀》主編、《柳葉刀》系列期刊高級副總裁理查德·霍頓(Richard Horton)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院士。王辰院士、挪威卑爾根大學奧勒·諾爾海姆(Ole F Norheim)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笛邇·貝尼格豪森(Till B?rnighausen)教授等32位中外學者嘉賓發表精彩演講。大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健偉教授、《柳葉刀》亞洲高級執行主編王輝博士、《柳葉刀》系列期刊編輯和國內頂級醫學專家等17位學者聯席主持。
第二天的會議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研究院院長笛邇·貝尼格豪森教授的主旨演講“群醫學與全球衛生”中開啟。笛邇教授首先向與會人員推薦了《全球衛生2050:到本世紀中葉實現減半過早死亡之路》中文版。隨后,笛邇教授從本人從事的群醫學研究入手,介紹了全球高血壓照護層徑以及中國慢阻肺病照護層徑情況,提出應采取成本有效的人群健康干預照護人群健康。隨后他從“教育(Education)”“擴展(Extension)”和“試驗(Experimentation)”三個維度,詳細介紹群醫學的發展路徑。在“教育”方面,他提出醫學教育機構將助力群醫學發展,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作為中國醫學最高殿堂應領銜群醫學發展并推廣至世界。在“擴展”方面,笛邇教授指出基層衛生工作者的另一個英文名稱是“Health Extension Workers”,即醫生和衛生工作者將照護范圍從病床前的病人擴展至基層和人群。在“試驗”方面,他指出中國具有多年基層試驗的經驗,自陳志潛定縣實驗到習水群醫學試點,充分展現了中國、特別是協和醫學院對于照護群體健康的使命。
在 eBioMedicine 專題中,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健偉教授分享了關于猴痘患者住院期間病毒載量、抗體反應及炎癥反應的分析結果。該研究為猴痘病毒的傳播性研究、抗病毒治療的優化方案以及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種策略提供了關鍵線索。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劉焯晞博士分享了一項關于乳酸菌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肝細胞癌抑制作用的研究,結果顯示,乳酸菌的功能代謝產物戊酸通過與肝細胞表面受體GPR41/43結合抑制Rho-GTPase通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劉起勇教授在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日益顯著,并強調未來需進一步完善衛生體系建設,加強科學研究與政策行動,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對公共衛生帶來的挑戰。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單夢潔博士采用多組學分析方法揭示了細菌和過氧化氫酶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機制,發現特定類型的細菌和過氧化氫酶會影響瘢痕疙瘩的形成。香港大學朱軒副教授在報告中強調,盡管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性逐漸減弱,但在高風險人群中仍可能引發嚴重疾病或長新冠癥狀,這提示我們仍需探索其他治療策略以逆轉長新冠的影響。該專題由 eBioMedicine 主編Julie Stacey博士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舒躍龍教授共同主持。
在《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專題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靜波副主任醫師聚焦利用混合治愈模型探究NPC患者可治愈的證據,證明接受綜合治療的患者能夠顯著提高其生存率和治愈率。北京協和醫院陳宏達副研究員指出,全國性的篩查策略可顯著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步推進基于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測的篩查策略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南方醫科大學何文俊博士在報告中采用標準化患者測量方法比較了大語言模型與基層醫生的診療能力,提出應進一步研究如何使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基層醫療。北京體檢中心的張普洪副教授介紹了SMARTDiabetes創新項目,該項目通過智能化技術平臺匯總多方數據,有效提高了基層醫療中糖尿病管理的服務治療和糖尿病臨床療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研究員評估了國家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綜合示范區項目的社會效益,發現該項目在減少部分行為風險因素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可優化改善飲食習慣和增加體力活動等策略。該專題由《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的主編蔡杰博士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彭俊平研究員共同主持。
在《柳葉刀-感染病學》專題中,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探討了新冠病毒在輕度COVID-19康復患者組織中的持續存在證據及其與長新冠癥狀的關聯性,為未來的機制研究和治療策略提供了重要線索。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介紹了ORF7缺失的減毒水痘活疫苗(v7D),為更安全的新一代水痘疫苗的研發奠定了基礎。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康玫博士探討了跨學科研究和全景監測在人畜共患病毒感染中的應用以及禽流感病毒的全球流行病學變化。該專題由《柳葉刀-感染病學》副主編Marco De Ambrogi博士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劉玨教授共同主持。
大會閉幕式上,王辰院士和理查德·霍頓博士進行了總結展望。
王辰院士對大會的圓滿舉辦表示祝賀,對理查德·霍頓博士及《柳葉刀》團隊,國內外專家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表示感謝。十年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影響力,已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學術平臺。王辰院士呼吁大家重點關注奧勒·諾爾海姆教授報告中提到的15個優先健康議題,對于中國來講,進一步關注四個優先健康問題(動脈粥樣硬化,出血性卒中,煙草導致的慢病和感染導致的慢病)。采用科學的健康投資策略,合理調配資源,推動人群健康水平的提升,從而努力達成“50 by 50”目標(2050年到本世紀中葉實現減半過早死亡)。他希望大家深入思考笛邇·貝尼格豪森教授提到的“教育、擴展和試驗”群醫學發展路徑,以醫學教育機構為基礎,促進醫學科技創新,推動衛生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發展,助力實現全民健康目標。
理查德·霍頓博士首先對中國醫學科學院十年來的支持與合作以及此次大會的工作人員表示了衷心感謝。他指出,今年的會議是柳葉刀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合作十年來最成功的一次會議。十年前,我們主要在描述中國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系統所面臨的挑戰;而今天,我們主要在討論如何用科學研究解決這些挑戰。此次大會涵蓋了多個主題,展示了中國的研究為廣泛的政策改革奠定了基礎。他從三個方面對會議進行了總結。第一,初級衛生保健不僅提供衛生服務,還提供更多的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康復和免疫接種服務,這對早期診斷、篩查和轉診至關重要。第二,學術衛生科學體系在將研究轉化為實踐和政策、改善人群健康以及建立信任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性別平等在醫學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最后,理查德·霍頓博士表示,這是一場關于友誼與合作的大會,期待2025年再見!
2024年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柳葉刀》合作舉辦“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的第十年。大會旨在共同促進中國醫學科學研究,展示中國最頂尖的醫學研究成果,討論和中國人民健康相關的重大議題,促進國內外高水平學術對話和合作,為人類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科學證據基礎。
供稿:國際處 《柳葉刀》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