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上午,第五屆全球健康學術研討會“全生命期健康與共病研究前沿”分論壇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匯聚了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南京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等國內外頂尖專家進行專題報告,通過深入探討個體從出生到老年的全生命過程中的健康變化和疾病共存現象,揭示了感染性疾病、慢病及共病研究的前沿布局與挑戰,為全生命期的健康研究提供寶貴的洞見。會議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特聘教授邵瑞太教授主持。
分論壇主持人邵瑞太教授
上半場講者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南京醫科大學校長胡志斌教授就“出生隊列建設與婦幼健康研究”進行了精彩分享。他聚焦輔助生殖技術與子代健康之間的關系,通過全球最大的輔助生殖與自然妊娠同步出生隊列——江蘇出生隊列,揭示輔助生殖技術子代出生缺陷風險、端粒長度變化及新生突變情況,發現輔助生殖通過孕期代謝影響出生結局,展示我國在出生隊列建設與婦幼健康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對制定生殖健康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施小明教授分享了中國老年健康生物標志物隊列的相關研究成果,為全球健康老齡化領域提供了新見解。他提出,維持多樣化、高蛋白的飲食模式能夠有效降低老年人死亡風險,健康生活方式對延長壽命、改善認知功能具有顯著益處。他還強調了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相關研究為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新的視角,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整體健康水平,為全球健康老齡化研究貢獻了寶貴的中國經驗和數據。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長新冠的復雜性。他深入探討了新冠病毒感染與長期健康影響的關聯,提示要關注長新冠的多器官表現,闡述了病毒在機體內持續存在的現況以及相關影響因素與長新冠癥狀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對于理解長新冠的流行病學特征和機制至關重要,對全球公共衛生政策制定和醫療資源配置具有長遠影響。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單廣良教授介紹了有關“國民健康標準值研究”的相關成果,研究覆蓋全國多個省份和不同民族,通過問卷調查和健康檢查流程,收集個人信息、生化指標等多項健康數據,為我國健康評估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他提出,國民健康標準值的研究將有助于改善國民健康評估和疾病預防,推動我國健康標準的本土化發展。
下半場講者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健康與福祉學院院長弗朗西斯·梅爾(Frances Mair)教授在報告中圍繞“共病的關鍵挑戰”進行深入討論,從定義、測量、機制、研究試驗、管理等多個角度探討了當前共病面臨的主要挑戰。梅爾教授強調,影響共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會經濟、心理、行為、環境、藥物以及生物學因素。她提到,在共病的治療和管理中,政策和實踐需要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方法,幫助患者及時、正確地獲得治療,改善他們的體弱狀況和生活質量。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健康系統創新實驗室主任里法特·阿通(Rifat Atun)教授從人口學、流行病學、經濟學和科學技術等多個角度,深入探討了這些因素對衛生系統的影響,以及共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指出,衛生系統正面臨著維持其價值的巨大壓力,健康相關的創新正在推動重大轉型,包括從模擬到數字化、從通用化到個性化、從個體到群體、從人到自學習的自動化系統,以及從單一療法到多模式共同干預。他呼吁,共病是一個重大的挑戰,需要認真思考資源和資金配置,以有效應對共病挑戰。
倫敦大學學院醫學院副院長約翰·赫斯特(John Hurst)教授探討了“共病及急慢性疾病相互作用”這一主題。他強調了年齡、社會經濟地位、身心健康等,均會與共病存在交互作用進而互相影響。他指出,慢性病會增加急性感染的易感性和急性疾病的嚴重性,而急性疾病也會影響慢性病的控制與進展,因此在醫療服務方面厘清針對急性疾病的非計劃性護理與針對慢性疾病的計劃性護理之間的區別至關重要。赫斯特教授呼吁,醫療系統應整合急性與慢性疾病的管理策略,在研究和資金支持方面打破各自獨立的“孤島”現象,以共同應對雙重挑戰。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宮恩瑩副研究員以“我國共病挑戰與人生隊列研究”為題進行了專題報告。她從共病概念、疾病負擔與聚類特征、共病的復雜因果關系等多個維度探討了共病挑戰。此外,她還介紹了中國人全生命期共病隊列研究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對大規模人群的動態、多元、長程觀察,全面描繪中國人群的健康與共病全圖景,立體橋接流行病學、臨床醫學、群醫學、實驗醫學研究,從應對疾病轉向照護健康。
來自北京大學、蘭州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中國疾控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北京市房山區、湖南省湘潭市等省市疾控中心,中日友好醫院、衢州市人民醫院、房山醫院等醫療機構,以及院校各所院、院外合作基地負責人、專家和學者參與了討論。
本場分論壇聚焦“全生命期健康與共病研究前沿”,旨在深入剖析不同生命階段所面臨的健康問題及其相互影響機制,并探討如何通過早期干預有效預防或減輕共病的發生與發展,既能夠為全面提升公眾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構建健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又在實現健康老齡化、降低醫療成本、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維度提出新的視角。
供稿:群公學院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