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上午8時,東單三條九號院解剖樓實驗室里氣氛莊重,北京協和醫學院2022級八年制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開課暨白大衣授予儀式在這里舉行。這場儀式不僅是同學們醫學知識學習的開端,更是對醫學精神傳承的重要時刻。
院校長王辰院士,院校黨委書記鄧海華,黨委副書記張勤,基礎學院黨委書記王婧,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歸航、副主任唐琳,兩位班主任、院校團委書記尹嘉男和臨床學院外科學系馬琳,以及人體解剖與組胚學系全體老師和2022級八年制醫學專業全體同學參加開課儀式。教務處長、人體解剖與組胚學系主任馬超主持儀式。在儀式的開始,老師們為同學們送上了象征醫學生身份的白大衣,這更是一份責任與使命的神圣寄托,激勵同學們朝著成為真正白衣天使的目標努力。
王辰院校長寄語剛開始步入醫學殿堂、開啟人體解剖學課程學習的同學。
王辰院校長講話輯要
同學們,今天,我們八年制的醫學生將開啟正式的解剖課程。解剖學是醫學和生物學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高度重視這門課程的教學,它是大家探索人體奧秘、研究健康與疾病的起點。
解剖學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大家了解人體最基本的結構。結構與功能相互依存,人體和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新的功能需求促使新構造的形成,而形態構造又決定了其所能承載的功能。理解這一關系,是掌握解剖學,乃至探索生命科學的關鍵。
大家所在的這棟樓,一樓曾是步達生教授的辦公室。步達生教授是北京猿人化石的鑒定者,這里見證了人類進化史上關鍵的40-70萬年前的進化階段。北京猿人的發現,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提供了有力物證,其意義非凡,這也讓我們所處的學習環境,承載著厚重的科學歷史價值。
現代醫學以科學為依據,這其中既包括自然科學,也涵蓋社會科學,但醫學遠不止是一門科學,人文同樣是醫學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醫學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很長一段時間,醫學是建立在人文基礎之上,直至近代才逐漸轉變為以科學為基礎。所以,大家在學習解剖學,掌握物質構造相關科學理論的同時,更要重視這些物質構造所承載的精神內涵。
在解剖課上,我們將接觸到為醫學教育無私奉獻的大體老師。他們是人類中最高尚的群體,在生命的盡頭,將自己最后的物質存在饋贈給醫學事業,奉獻給在座的各位同學。他們的遺體承載著無私的靈魂,值得我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每一次解剖課開始前,以及整個解剖過程中,我都希望大家能在內心深處,向大體老師真誠地道一聲:“謝謝你” 。在操作過程中,無論是觸摸遺體時,還是握緊手中解剖刀時,都應當飽含對生命、對人性、對健康以及對精神和靈魂的尊重。這不僅是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更是作為醫學生必備的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的體現。
解剖課是醫學生涯中極為特殊且重要的一課,它是大家醫學生涯的莊嚴起點。希望大家能夠從大體老師的奉獻中,汲取科學知識和崇高的精神力量,通過解剖課的學習,扎實地打好醫學生乃至未來作為一名合格醫生的基礎。
2022級八年制醫學生代表盧翰博同學在發言開頭引用現代解剖學之父維薩里的名言“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石”,表示自己今天正是在這古韻悠長而又生機勃勃的九號院里踏上這塊基石,憧憬著拾級而上,邁入醫學殿堂的精彩與神圣。有幸在中國最高醫學學府學習,要牢記科學醫學之初心,從基礎做起,從上好每一堂解剖課做起。他還特別提到今天一起參加開課儀式的還有我們尊敬的大體老師們。他們沒有言語,卻最生動地講述著奉獻精神;他們沒有動作,卻教會我們人體的奧秘;他們沒有表情,卻用最肅穆的神態讓我們感受到生命之重,靈魂之重。解剖課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靈魂的交流,希望珍惜大體老師提供的學習機會,增本領,長才干,未來才會成為一個更好的、懷有仁心的醫者。同時,作為新時代的協和人,要繼承先輩們的醫者初心,謹記“尊科學濟人道”的校訓,心懷“悲憫、專注、自省”的校風,賡續協和精神,成為國之大醫。
參加開課儀式的全體師生向我校首位遺體志愿捐獻者顧頡剛先生的骨骼、及所有大體老師三鞠躬并靜思,表達對逝者的深切緬懷與崇高敬意。
此次人體解剖學開課暨白大衣授予儀式在莊重的氛圍中結束。相信2022級八年制醫學專業的同學們將以此次儀式為新起點,在醫學道路上勤奮鉆研、嚴謹治學,探尋人體奧秘,為未來成為優秀醫者奠定堅實基礎,傳承和發揚協和精神,為中國醫學事業貢獻力量。
供稿:教務處 基礎學院解剖組胚學系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