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5月24日,我院與健康報社聯合策劃的“醫學史話”專欄在《健康報》正式推出。
“醫學史話”專欄力圖向公眾科普醫學史知識,闡述醫學發展歷程,展示現代世界與中國重要醫學科技成就,研討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產生與演變。同時,通過講述醫界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跡,弘揚醫學科學精神,讓公眾感受醫學大家們為維護人類健康篳路藍縷、鍥而不舍的人道主義情懷。
欄目將努力搭建醫學家與醫史學者溝通交流的平臺,邀請醫學專家講述行醫治學的心路歷程,探討醫學發展規律,引領我國醫學科技創新的方向;邀請醫史專家闡釋醫學史思想理論,考究醫學與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將歷史科學應用于醫學科學,學習如何察古今之變,究盛衰之道,明成敗之理。
“醫學史話”專欄發刊詞為王辰、姚建紅署名文章《醫道傳承 人文為本》。文章詳細闡述“醫學史話”欄目的初心、定位與愿景,提出醫學發展離不開人文傳承,醫史研究也要關注國家、民族、時代需要和醫學科技創新前沿,要服務醫學界與社會公眾,提升廣大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養。
專欄開欄首日還刊登了以陳可冀、郎景和兩位院士于今年醫學發展大會演講為基礎的文章。陳可冀院士通過回顧中西醫結合領域的發展歷程,對我國未來中醫藥事業提出美好愿景。郎景和院士以百年醫學的發展為緣起,論證了醫學乃人學,申明醫學人文的重要意義。專欄同時邀約醫學史界極具影響力的四位專家學者,圍繞醫學史與醫學科學的對話進行與談。
醫道傳承 人文為本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王辰 黨委書記 姚建紅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醫學文化歷史和豐富的醫學文化寶藏,古有張仲景療傷寒紓民困,近有伍連德斗鼠疫解國難,今有中西醫合力戰新冠護佑人類健康。醫學是多學,是人學。醫學史是醫學與史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正如醫學史學家程之范先生所言,醫學史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回顧,更應著眼于服務現實,預判醫學未來。
1961年,周恩來總理(右)視察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時,聽取顧方舟教授(左)匯報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生產情況。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供圖)
近年來,醫學史的研究與傳播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醫學發展離不開人文傳承,醫史研究也要關注國家、民族、時代需要和醫學科技創新前沿,要服務醫學界與社會公眾,提升廣大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養。
1911 年初,東北抗擊鼠疫時,伍連德(左)在哈爾濱市的實驗室內工作。
(哈醫大一院附屬伍連德紀念醫院供圖)
本期開始,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健康報聯合策劃推出“醫學史話”專欄,力圖向公眾科普醫學史知識,闡述醫學發展的歷程,展示現代世界與中國重要醫學科技成就,研討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產生與演變。同時,通過講述醫界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跡,弘揚醫學科學精神,讓公眾感受醫學大家們為維護人類健康篳路藍縷、鍥而不舍的人道主義情懷。
本欄目還將努力搭建一個醫學家與醫史學者溝通交流的平臺,邀請醫學專家講述行醫治學的心路歷程,探討醫學發展規律,引導我國醫學科技創新的方向;邀請醫史專家闡釋醫學史思想理論,考究醫學與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將歷史科學應用于醫學科學,學習如何察古今之變,究盛衰之道,明成敗之理。
北京協和醫學院擁有百年深厚歷史積淀,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在努力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百年前,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史學家李濤先生開創了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先河,熱忱期待各界專家、學者積極為“醫學史話”專欄撰文,傳播先進思想,共同點亮醫學歷史的浩瀚星空,繪制人類醫學發展的璀璨藍圖。
來源:健康報(2022年5月24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