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協和醫學院文物修繕工作基本完成之際,新華社等媒體記者實地探訪九號院,用文字、影像記錄百年文物之美。現與大家分享3月2日新華社相關報道。
禮堂復古大氣、連廊雕梁畫棟、管風琴古樸素雅……修繕一新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百年建筑群青磚綠瓦,莊重典雅,為王府井鬧市區增添別樣韻味。
2019年起,協和醫學院啟動文物修繕工作。歷時5年,百年老建筑重煥新生,閃耀時代光彩。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記者近日走進這片老建筑,聆聽專家學者對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真知灼見。
修繕后的協和醫學院九號院門房結構。(協和醫學院供圖)
求真:以恢復歷史原貌為原則
協和醫學院舊址建筑群包括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和東單三條九號院,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協和醫學院邁入新百年發展歷程之際,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深刻認識到,協和文物見證時代變遷、承載厚重價值,對醫學界文化傳承,以及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意義重大。
“‘最小干預’‘預防性保護’,文物修繕與醫學領域有著共同的原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凌明認為,理念的契合,保障工程順利開展。
用一周時間徹底剝離一根存在安全隱患的電線;將修復后的彩畫照片調成黑白,和百年前圖片反復比對調整;歷時一年半研究恢復院門口石獅子的歷史位置……
“消除隱患、修舊如舊、恢復歷史原貌”是修繕工作的原則。協和醫學院歷史建筑修復具體執行人高樂全程見證了古建再現風貌:“守正才能創新,才能達到保護、安全和美觀的平衡。”
百年前弧形廊繪制現場(左)和百年后修復繪制現場對比(右)。(協和醫學院供圖)
“一磚一瓦、一筆一劃,無論是建筑修繕還是彩畫修復,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永久的遺憾。”修繕項目施工負責人、北京房地集團有限公司經理史玉龍說,“尊重歷史和文物,修繕要多些‘繡花功夫’。”
追美:文物煥新凝聚力量
2023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建造于1921年的協和醫學院管風琴在沉寂80余年后,于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復鳴,再度奏響科學醫學的時代之音。
2019年,協和醫學院決定啟動修復這架珍貴樂器。“保護好它,修護好它,我們責無旁貸。”第一次來到管風琴所在的儲藏室,看到蒙塵的音管,王辰堅定地說。
修繕后的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攝
超35000個零部件逐一分類編號、平安搬運足足有116公斤的機械裝置……“管風琴的成功修復離不開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是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的體現。”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楊濤說。
協和醫學院弧形廊民國初年建筑彩畫的修復亦凝結著協和人和文保人的心血。
弧形廊因曾被改造成辦公場所而加頂棚,內檐彩畫隱藏其中。這次修繕,團隊下決心拆除搭建建筑,遺存的民國初年彩畫重見天日。
回想整個修復過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壁畫彩繪彩塑藝術保護修復研究所所長高峰認為,跨學科合作和科技手段運用,大大提高了修復工作的精確度和效率,讓科技之美與藝術之美交相輝映。
修復后的協和醫學院弧形廊民國初年建筑內檐彩畫。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攝
弘揚:古今交融延續文脈
“恪守天職,健康所系,效忠祖國,富貴不移……”
2024屆畢業典禮上,管風琴的伴奏聲中,協和師生在壹號禮堂唱響《協和頌》,又一批學子奔向錦繡前程。
作為修復后第一位演奏者,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沈媛憧憬未來:“希望通過舉辦系列音樂會、錄制唱片等方式,繼續挖掘百年管風琴的文化價值,讓文物‘活’起來。”
2023年4月,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沈媛在“復鳴——協和百年管風琴音樂會”上演奏。(協和醫學院供圖)
音韻流淌,古今交融。如今,壹號禮堂延續百年前的集會功能,承辦協和醫學院新年音樂會、畢業典禮、重要會議等活動;九號院中的弧形廊、丹陛石等也已成為學子們拍畢業照、紀念照的“打卡點”。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副院校長鄧海華認為,傳承和保護協和醫學院舊址建筑群對于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傳承文化文脈、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王辰表示,文物建筑修復修繕,為的就是把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守護好珍貴的文物,將使我們以更加豐盈的內心面對未來。
來源:新華社新華視點 記者楊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