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駐華代表處聯合召開了以“構建強韌的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 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為我國今后衛生體系建設提出咨詢意見。研討會圍繞當前主要的健康挑戰、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構建強韌衛生體系的相關理論以及國內外實踐經驗進行了熱烈討論,對于如何建設更加強韌的衛生體系以促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建議。來自美國、英國、瑞典、德國、韓國、格魯吉亞等國家和WHO及國內近40個機構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參會代表合影
開幕致辭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王辰院士在開幕致辭中,期望國內外專家們回顧全球抗擊新冠三年中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的表現,從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的使命、任務、理論框架、體系、機制等維度出發,以國際視野和歷史眼光,探討新時代如何在中國建立強韌的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
WHO駐華代表Martin Taylor先生在致辭中表示,新冠疫情對全球衛生體系造成了巨大沖擊,也凸顯了全球衛生體系的脆弱性和復蘇中的不均衡性。他強調必須強化初級醫療保健體系,提升公共衛生人才的能力建設,促進公共衛生與醫療照護職能間的有機協調,加強國家間及部門間的合作,從而在未來更有效地防范和應對公共衛生挑戰。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常繼樂副局長在致辭中強調,構建強韌的公共衛生體系是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關鍵,須結合我國實際,構建具備“充分準備、快速響應、有效應對、平急轉換、高效協同”等特征的強韌的公共衛生體系。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左)、WHO駐華代表Martin Taylor先生(中)、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常繼樂副局長(右)為研討會致開幕辭
主旨報告
在主旨報告環節,王辰院士以“加大衛生投資,構建強韌的衛生體系”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依托詳實的數據和證據,王辰院士闡述了衛生投資對建設強韌衛生體系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對衛生的投入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投資,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既是人民健康的需求,也將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王辰院士作題為《加大衛生投資,構建強韌的衛生體系》的主旨報告
WHO駐華代表處衛生體系和衛生安全組協調員喬建榮就“完善治理促進群體健康:中國醫療衛生體系改革的借鑒與展望”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介紹了中國醫改的歷程及取得的成效,指出需進一步完善初級醫療體系、提高衛生治理及部門間協同,加強防治融合。她強調中國經驗也將為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全民健康覆蓋提供重要參考。
隨后,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副院校長姚建紅以“新時代公立醫院的公共衛生職責與使命”為題作主旨報告,并指出需完善公立醫院的公共衛生職責,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WHO駐華代表處喬建榮女士(左),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副院校長姚建紅書記(右)作會議主旨發言
專題報告
本次研討會聚焦于“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問題及挑戰”“國際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分享”“如何構建強韌的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三個專題。研討會通過國內外的衛生體系分享,分析健康挑戰與實踐經驗,提出實踐性策略,呈現了一場醫學、衛生、健康領域的思想與智慧碰撞。
在“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問題及挑戰”專題中,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簡稱“群公學院”)執行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楊維中教授,WHO強韌衛生系統與基本公共衛生職能部門負責人Sohel Saikat先生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曹義海教授分別闡述了全球和我國面臨的健康問題,強調了人口老齡化、傳染病、慢性病及共病等多重挑戰,揭示了包括初級醫療體系薄弱、衛生人力不足等全球衛生體系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群公學院執行院長楊維中教授(左上)、WHO總部Sohel Saikat先生(右上)、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曹義海教授(左下)分別作專題報告,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張玉潤(右下)主持專題論壇
群公學院邵瑞太教授主持了專家討論環節,格魯吉亞大學Amiran Gamkrelidze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研究院Till B?rnighausen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WHO駐華代表Martin Taylor先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嚴俊副主任共同圍繞強韌的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的內涵、主要挑戰、可行路徑進行了探討,分別就公共衛生的職能、醫學研究與循證轉化,優先實踐領域等方面進行了分享。
Amiran Gamkrelidze教授、Till B?rnighausen教授、王辰院士、Martin Taylor先生、
嚴俊副主任、邵瑞太特聘教授(從左至右)參與討論環節
在“國際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分享”專題中,免疫規劃高級顧問Lance Rodewald教授、格魯吉亞大學Amiran Gamkrelidze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研究院Till B?rnighausen教授、韓國首爾大學Jong-koo Lee教授、英國衛生安全局Neil Squires教授分別分享了美國、格魯吉亞、德國、韓國、英國五個國家的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的發展歷程,醫療體系改革的經驗和存在的挑戰。在發言中,他們重點強調了醫保覆蓋、國家免疫項目、預防性篩查等方面采取的公共衛生行動,為中國構建強韌的衛生體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免疫規劃高級顧問Lance Rodewald教授(一排左一)、格魯吉亞大學Amiran Gamkrelidze教授(一排左二)、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研究院Till B?rnighausen教授(一排左三)、韓國首爾大學Jong-koo Lee教授(一排左四)、英國衛生安全局Neil Squires教授(二排左一)分別作專題報告,由寧波大學醫學部副主任、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許國章(二排左二)和WHO駐華代表處國家項目官員姜曉朋(二排左三)主持
在“如何構建強韌的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專題中,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劉玨教授針對公共衛生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及衛生人力資源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群公學院邵瑞太教授指出,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應以人群健康需求為基礎,以提高人群健康壽命為目標,積極探索新的人群健康水平評估指標,合理配置資源、完善體系建設。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劉玨教授(左)、群公學院邵瑞太特聘教授(中)作專題報告,
由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教授(右)主持
小組討論
在小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就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的“核心職能和運行機制”“效果-績效評價和醫防融合”“人力發展建設、激勵機制和科學研究”以及“國際分享和交流合作”四個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專家們各抒己見,為公共衛生和健康照護體系建設勾勒了寶貴藍圖,提出了創新性的理念和實踐性建議。
小組討論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黨委書記羅力、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瑞鋒、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所長劉輝、WHO總部Sohel Saikat先生代表各小組作了精彩匯報,分別從公共衛生體系的體制機制、引入多維度的評價指標、人才培養與職業發展、全球合作等方面分享了對策建議。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黨委書記羅力(一排左)、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瑞鋒(一排中)、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所長劉輝(一排右)、WHO總部Sohel Saikat先生(二排左)代表各組匯報,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醫保研究院院長吳群紅(二排右)主持
會議總結
喬建榮女士代表WHO作會議總結。她強調構建強韌的衛生體系需要進一步思考頂層設計,以及體系完善的關鍵節點,包括使衛生體系能夠全面落實公共衛生和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大對公共衛生和初級衛生保健的投資以及加強公共衛生體系人才隊伍的激勵和發展,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實。
王辰院士對會議進行總結
首先,何為強韌的衛生體系?為什么要加緊加強構建?王辰院士指出,衛生體系包括照護人群及至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體系和側重于照護個體健康的醫療體系。人類的發展與文明史上經歷過多種災難,如戰爭、饑饉、瘟疫等,其中公共衛生事件,特別是新發突發呼吸道傳染病所造成的死亡和減員最為嚴重。過去如此,今后很可能依然如此。近年的新冠僅是人類史上較為溫和的呼吸道傳染病,就已經造成了對人民生命健康及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人們不可忘卻。同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正在愈來愈嚴重地危害人類健康。痛定思痛,為保護人類的終極利益——健康和生命,就需要構建健全、強韌的衛生體系,即不僅健全、強大,還需在遇到更突發、更嚴重并有沖擊力的事件時能夠不被破壞,依然發揮作用,即具有韌性。
為構建強韌的衛生體系,他在專家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開展關于衛生體系的系統性思想理論研究,加強對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領導力。進一步明確構建強韌衛生體系及其構建要素、承載功能以及如何體現衛生健康的公平性,將衛生事業放在一個主流的、核心的、前沿的、直接關乎國計民生的位置上來,而不是將之看作輔助性、服務性行業。
第二,理順衛生體系的架構與機制,加強衛生健康事業的治理。要突出重點,如構建科學合理的衛生機構體系、加強基層衛生與農村衛生、強化衛生系統與各相關系統的協調,真正落實“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方針。
第三,加大對衛生事業的資源投入。要認識到在衛生領域的資源投入不僅是促進衛生事業發展、保障人民健康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最佳的投資和購買。衛生投入絕不是像某些同志頭腦中所認為的僅是被動的負擔、負荷和消耗,要徹底改變這種錯誤觀念。在當前衛生投入僅約為世界平均水平二分之一的情況下,只有對衛生加大投入才能夠較充分滿足健康這一重大、巨大民需,引導健康產業發展,使經濟社會找到新的發展方向,激發出社會的經濟活力,形成新的動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第四,建設高素質衛生人才隊伍。人才隊伍及其素養是衛生體系的最關鍵部分。要改革醫學教育,增加衛生職業吸引力,要兼從使用和培養角度強化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即“燦爛其職業前景,嚴格其培養過程”。
最后,王辰院士代表中國工程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再次感謝WHO和與會各國專家,希望今后繼續加強國際、全球交流與合作,為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出中國貢獻。
供稿:群公學院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