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第72期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學術沙龍舉行。來自院校協和醫院、阜外醫院、腫瘤醫院、基礎所、藥物所、藥生所、動研所、放射所,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北大醫院等單位三十余位專家圍繞“糖尿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這一主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北京大學醫學部楊吉春教授,醫科院北京協和醫院肖新華教授、李玉秀教授和基礎所常永生教授先后作了主題報告。
楊吉春教授圍繞“非胰島素依賴途徑治療糖尿病”介紹了其課題組十幾年的研究及最新進展。報告中,楊教授探討了ATPsβ在糖脂代謝中的作用,并著重講解了新的細胞因子家族FAM3A在糖尿病及脂肪肝發生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具體的調控機制。
肖新華教授作了“糖尿病發生發展與代謝記憶機制”的報告。肖教授介紹了多項國際大型臨床研究已證實在糖尿病早期存在“代謝記憶”現象,報告了課題組在成年期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結果,并從表觀遺傳方面探討了相關發生機制。
李玉秀教授分享了課題組在“2型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功能”研究結果,指出由于在血糖正常的個體中TG/HDL-C與β細胞功能存在的負相關性,可作為評估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的簡易指標。
基礎所常永生教授作了題為“機體糖脂代謝網絡”的報告。他介紹了機體內主要的參與糖脂代謝的組織和器官,闡述了肝臟在機體糖脂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并用一張肝臟糖脂代謝網絡圖揭示了肝臟內糖異生途徑和脂肪的合成、降解、分泌及氧化過程。最后他還介紹了肝臟糖異生、氧化磷酸化、脂肪合成以及脂肪酸氧化等過程中的關鍵基因,以及實驗室近年來圍繞這些問題取得的研究成果。
與會專家圍繞在當前研究背景下如何尋找并鎖定糖脂代謝通路關鍵基因、如何通過構建有效動物模型研究基因功能、如何更加深入的開展糖尿病表觀遺傳學研究、以及如何實現臨床需要與基礎研究的良好銜接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一方面,對于糖尿病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需要進行深入的臨床驗證,另一方面,臨床特殊類型糖尿病(如MODY等)新的致病基因的發現有賴于系統的基因學研究,這些都對臨床與基礎的溝通、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術沙龍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