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基礎醫學和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醫學領域原創性成果頻出,如何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如何通過機制體制改革和高水平支撐平臺的建設,促進基礎研究在交叉融合中取得顛覆性進展?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中國醫學基礎學科發展大會上,多位院士專家圍繞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等方面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指出,醫學是多學、人學、至學,只有融合多學科的“基因”與“骨血”,才能成其俊美。他從學理上論述了醫學與生物學、生命科學的關系,指出醫學是一個獨特、綜合、巨大的體系,不是“生物學或生命科學的一部分”。現代醫學的基礎包含自然科學與技術、社會科學與方法、人文學科與文化。醫學除以自然科學與技術中的生命科學技術作為當然的重要基礎外,應當全面加強與理學、工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聯系與研究,形成融通的局面,由此,醫學才能在“萬學歸醫”的“加持”下獲得大發展。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致辭
顛覆性醫學基礎研究成果的產出與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息息相關。“在具體研究當中,我們要面向前沿、抓住共性難題開展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表示,得益于基礎理論的突破、知識的革新、手段的提升,醫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一種趨勢在向前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致辭
以走入臨床階段的治療性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為例,這些為醫療行業、醫藥產業帶來變革的技術中凝結著大量跨學科、多領域基礎研究新發現。
交叉融合是醫學基礎研究中孕育新發現的“土壤”。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學看來,搞基礎研究要從學術角度打破傳統的學科邊界。遺傳學專業的研究人員不能只懂遺傳學,如研究神經系統遺傳病,還要懂電生理和發育生物學。因此,應形成跨學系、跨學科的聯合研究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學作主旨報告
人才是第一資源。鑄造跨學科人才基礎是實現醫學與多學科深度融通的關鍵。王辰表示,協和醫學院的“4+4”醫學教育模式和與具有不同學科特長的優秀大學合辦“協和醫班”,在本科階段既對工科、理科、生科、文科學生開展醫學引導和醫預科教育,研究生階段進入醫學、衛生、藥學、醫學生物、醫學理學、醫學工學、醫學社科、醫學人文這“八達”途徑,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醫學中深度融入多學科“基因”,必然會在未來醫學的發展中“表達出功能蛋白”,真正體現醫學的多學科性,實現“健康入萬學萬策萬行,萬學萬策萬行務健康”的生動局面,促進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大發展。
為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實施。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學敏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通過臨床醫學人才評價試點改革等舉措,營造鼓勵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的良好學術生態,探索我國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學敏致辭
基礎研究的融合創新離不開高水平的支撐平臺。為進一步促進醫學基礎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建設實驗細胞、人腦組織、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三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在重大疾病發病機制,國民健康調查和國人生理參數、遺傳病基因鑒定與診斷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持續推進基礎與臨床交叉融合,產出多項“零到一”的醫學創新成果。
與會專家認為,當前我國醫學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數量和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通過加強學科融合、形成合力挑戰前沿難題,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醫學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催生更多科研成果,形成“提出真問題、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的良好學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