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2022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京政發〔2023〕 23號)。中國醫學科學院8項科研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含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
中國醫學科學院獲獎項目清單
獲獎項目及人物簡介
一、阜外醫院潘湘斌團隊——結構性心臟病介入診療關鍵技術體系創新與推廣應用
項目組歷經40年,針對傳統外科手術創傷大、團隊要求高、推廣困難等問題,建立了緊跟國際發展步伐的第一代放射線引導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體系。針對放射線帶來醫源性損傷及顯影缺陷,國際首創以超聲引導為核心的介入技術體系,具有“保護患者、保護醫護、節約費用、適合推廣”的顯著優勢,多次完成重大醫療外交任務,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科技創新獎,受到總干事高度贊譽,發揮了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
二、協和醫院譚先杰團隊——關愛婦女,保護母親:協和女性健康系列科普作品與普及活動
項目是122部以關愛為核心宗旨,為女性提供從出生成長、婚戀生育到優雅老去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指導的科普作品及科普活動,包括《子宮情事》等88套科普圖書和《子宮故事》等34部電視節目。該項目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40年傳承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求真求善精神,堅持不懈科普活動的結晶,廣泛傳播了女性健康知識,提高了女性的健康意識,對于維護女性身心健康,應對當前嚴峻的人口形勢,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均有重大意義。
三、阜外醫院于存濤團隊——主動脈疾病外科診治關鍵創新技術及臨床應用
項目組歷時10余年,針對主動脈疾病診治理論和手術方法進行了系列創新,從基礎理論研究到臨床干預指證,提出了多項創新性診療新理論;同時,項目組發明了多種主動脈手術器械及相關配套產品,不僅提高了主動脈夾層的手術療效,還進一步降低了手術難度,促進了主動脈外科在全國范圍內的協同發展,降低了基層醫院行主動脈相關手術的門檻,大大提高了我國主動脈疾病外科診治的效率和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協和醫院邱玲團隊 基于質譜技術的內分泌代謝病精準檢測平臺構建與推廣應用
項目從臨床需要出發,基于液相色譜串聯質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現階段檢驗領域先進而分析性能強大的質譜技術,創新性發展,極大的擴展了臨床疑難、罕見內分泌代謝病重要生物標志物檢測的項目內涵,提高了檢測的準確度,為眾多疾病,尤其是疑難、罕見內分泌代謝病的精準診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檢驗領域質譜技術發展及應用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
五、阜外醫院宋雷團隊——肥厚型心肌病精準診療與風險評估的關鍵技術建立及應用
項目通過大規模隊列研究,首次發現了肥厚性心肌病的新致病基因和致病模式,系統性建立了我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遺傳圖譜,明確了該病的遺傳規律,填補了國內在該方面的空白,為肥厚性心肌病基因診斷及鑒別診斷工具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首次在中國肥厚性心肌病人群中發現了多個風險評估標記物并提出適合國人的風險評估復合預測模型,更準確地識別高危患者;建立基于精準診斷的精細化治療策略,明顯提高了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的長期效果。
六、協和醫院仉建國團隊 先天性脊柱畸形診療體系的建立與推廣
項目組通過建立國際首個先天性脊柱側凸分子分型(TACS),提出復雜、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新的原創性手術治療方案,并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脊柱內固定系統,有效改善了我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提高了該病的診療水平,進一步鞏固了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在先天性脊柱畸形診治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
七、腫瘤醫院應建明團隊——腫瘤分子病理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
項目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項目,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發表論文130篇,被引4024余次;牽頭撰寫共識指南22個,參與撰寫共識指南24個;舉辦近百次交流會及繼續教育培訓班,培養3600余名腫瘤分子檢測醫生及技師;破除國外技術壁壘,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1項,成功實現腫瘤分子病理診斷產品的國產化,推動我國腫瘤分子病理學診斷技術研發、轉化和臨床應用,部分領先國際,顯著提高腫瘤基因檢測的社會認知及臨床應用。
八、協和醫院薛華丹團隊——胰腺腫瘤影像特征機制研究與技術創新應用
項目團隊近年來創新系列提供組織微灌注、精細解剖定位分割、細胞表面靶分子特征等信息的功能影像新技術,深挖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灌注特征,顯著提升了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檢出率;研發人工智能技術顯著提升胰腺和腫瘤的精準定位分割能力,追根胰腺癌細胞免疫微環境及治療相關影像特征,構建了成像與治療一體化的雙模態活體探針,產生了廣泛且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供稿:科技處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