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陳俊仁教授和竺曉凡主任醫師為共同通訊作者聯合在Leukemia《白血病》發表觀點性文章“Have we been qualifying 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correctly?”(我們正確解讀MRD了嗎?)。
流式細胞分析是量化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可測量殘留病(MRD)的常用方法之一。當今化療方案大多要求醫生在化療開始后的2–3周檢測MRD,并根據結果調整化療強度。然而,由于此時患兒的骨髓細胞數大幅度下降,不易收集足夠數目的單個核細胞供流式細胞分析,檢測總細胞數常不足50萬個,甚至也有不到1萬個細胞的情況。當檢測總細胞數不夠時,泊松噪音效應不可忽略,若用常規方法(陽性細胞數/檢測總細胞數)計算MRD,其標準誤差甚至可能比要估計的MRD還大。除兒童患者外,類似現象也可能在接受高強度化療的成人患者中發生。那么醫生應該如何更好地解讀MRD檢測報告?
該研究提出,判讀MRD檢測報告好比是“醫生對決白血病”的唐朝仕女雙人牌局。醫生先出牌,她有兩個選項:判讀為陽性或判讀為陰性。對手(白血病)后出牌,而她也有兩個選項:復發或不復發。如果醫生判讀MRD檢測結果為陰性而之后患兒卻發生了復發,醫生和患兒家屬肯定惱悔。研究目標應是盡可能地減小惱悔的可能性。該研究提出運用“最小最大后悔”(minimax regret)原則解決這個難題(“最小最大后悔”原則的哲學論證詳見統計學者Leonard Savage以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司馬賀的經典著作)。
研究團隊認為,醫生應使用“MRD最壞情況數值”作為復發風險分級的標準。團隊運用貝葉斯分析推導出:MRD最壞情況數值遵循beta分布。舉例來說:當一共檢測5萬個細胞而其中沒有一個癌細胞時,正確解讀不是“MRD為0”,而應是“有95%的可能性,MRD不超過0.006%”,即MRD最壞情況數值是0.006%。
研究團隊運用這個新方法重新分析了接受CCCG-ALL-2015方案治療的883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發現新方法顯著優于傳統的MRD計算方法。根據傳統計算方法,有274個患兒的MRD為0,即傳統方法完全無法區分這些患兒的復發風險,但新方法能把這274個患兒中真正低風險的118人挑選出來。后期研究團隊將開展多中心驗證研究。
該研究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9YFA0110803)、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2021-I2M-1-001、2022-I2M-2-003)及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專項基金等的支持。陳俊仁和竺曉凡為通訊作者,血液病醫院馮雅慧、齊賽兵、劉雪鷗和張麗為共同第一作者,合作者還包含血液病醫院王慧君和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Robert Peter Gale教授。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5-023-02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