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藥物所天然藥物及核藥基礎與新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庾石山研究員和王曉良研究員團隊與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團隊在Engineering(工程)在線發表題為“Artificial Bear Bile: A Novel Approach to Balancing Medical Requirements and Animal Welfare”(創制人工熊膽:在醫藥需求和動物福利之間實現平衡的創新路徑)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成果標志著研究團隊在瀕危動物藥材替代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近13個世紀以來,熊膽一直是中醫藥中珍貴而有效的藥材。然而,目前通過養熊活體取膽汁的做法因其對動物福利的不良影響而廣受批評。研究熊膽替代品面臨熊膽的傳統功效描述與現代醫學術語的壁壘;功效與化學組成之間的關系不清晰;藥效物質的高效、綠色制造以及科學的組方重組等諸多科學挑戰。在這項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套新的研究策略,系統闡釋熊膽傳統療效的科學內涵,整合不同學科的技術來創制人工熊膽。通過建立反映熊膽功效的多維度藥效評價體系,得以全面評價熊膽的治療效果,確定熊膽中的成分哪些是藥效物質;利用化學合成和酶工程技術,實現以高效、環境友好的方式批量生產熊膽中的藥效物質;基于正交實驗和統計證據對人工熊膽配方進行合理優化和重組。
最終創制的人工熊膽化學組成與天然熊膽高度一致。臨床前系統的藥效學與安全性評價以及I臨床試驗均表明,人工熊膽的有效性與目前使用的引流熊膽相當,安全性良好,且質量比引流熊膽更穩定可控。
人工熊膽的成功創制將從根本上解決熊膽供應問題,促進熊類動物保護及其福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該突破性研究成果有望成為開發其他瀕危藥材替代品的新的研究范式,為瀕危藥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圖. 創制人工熊膽粉的新策略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T2192970-T2192974)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項目(2021-I2M-1-027)等的資助。李勇(藥物所)、黃宇虹(天津中醫藥大學)、馮楠(藥物所)、張和平(中山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藥物所庾石山研究員、王曉良研究員、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藥物所李勇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ng.2023.0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