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外科潘湘斌教授醫師及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超聲引導專用介入引導導絲,成功為一例患者進行單純超聲引導經皮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據悉,該病例是由潘湘斌教授擔任PI(主要研究者)的“介入引導導絲多中心前瞻隨機對照研究”首例病例。此例手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全球首款超聲引導導絲臨床使用和循證試驗的正式開啟。
房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約占整體先心病患者數量的30%,其傳統治療手段包括體外循環下直視修補術和放射線引導經皮封堵術。潘湘斌教授團隊創新性利用超聲能清晰顯示心臟結構而且經濟、安全的優點,使用超聲完全替代放射線進行經皮介入治療,達到了“不用開刀、不用放射線、不用造影劑、不用全身麻醉”即可給予患者有效治療的目的,使傳統術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該術式既保護了患者和醫師免受射線和造影劑損害;又節約了醫療成本,手術無需昂貴的DSA設備,輕癥門診手術即可;還降低了手術對于設備的依賴,有利于介入技術在硬件設施不足地區和醫院推廣。潘湘斌教授團隊摸索出一系列的操作技巧、探測原則及臨床路徑,建立了有效實施超聲引導介入治療的方法學。應用這一獨特的方法學,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在我院實現了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主動脈瓣及二尖瓣等常見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
雖然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具有巨大的技術優勢,但目前開展該技術時仍使用傳統放射線引導的器材,受器材的限制,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在臨床推廣過程中存在技術難度大、學習曲線長的問題,開發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專用器材成為當務之急。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基于單純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的專用引導系統和封堵器研究(2017-I2M-4-001)”的支持下,針對單純超聲引導技術特點,充分發揮中國醫學科學院內部各所院的學科優勢,潘湘斌教授臨床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生物醫學材料團隊密切合作,自主研發了全球首款超聲引導專用導絲。該導絲采用鎳鈦網橫截面較大及梭形設計,方便超聲定位及顯影。經動物實驗證實,該導絲明顯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減少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手術成功率,適宜單純超聲引導經皮介入的臨床操作。這為此全球首款超聲引導專用導絲的臨床應用及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的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潘湘斌教授團隊原創的單純超聲引導介入手術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吸引了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意大利、烏克蘭、土耳其、肯尼亞等全世界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心血管醫師前來學習,受到了學員的高度評價,是我國心血管介入水平世界領先的閃亮名片之一。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時間、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媒體平臺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采訪報道時,一位已在潘湘斌教授團隊學習一年的日本學員在被問及為何來中國學習時表示:“雖然在大家的印象中日本的醫療水平很高,但我在日本的老師告訴我,中國最高水平醫院的介入技術水平比日本高?!?/span>
(阜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