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吳志強研究員等在Microbiome發表題為“Decoding the RNA viromes in rodent lungs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rodent-borne pathogen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宏轉錄組研究,系統研究了東南亞地區代表性嚙齒目動物攜帶病毒組的基本特征。
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在人間流行的病毒性傳染病都來源于野生動物宿主或者媒介生物,如埃博拉病毒、拉沙熱病毒和當前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等。以往我們對野生動物攜帶病毒的總體特征缺乏系統性研究,在面對新發傳染病暴發時,不能快速檢測并溯源其源頭,因此,闡明與新發突發傳染病關聯性密切的野生動物及媒介生物攜帶的病毒組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完善的監測預警和溯源體系,是實現防控關口前移、新發傳染病防控由被動應付轉向主動應對的關鍵所在。
翼手目動物(蝙蝠)和嚙齒目動物(鼠類)數量多、分布廣,是引發動物源性人類新發傳染病的兩大類最主要的哺乳類野生動物。繼2016年在《ISME Journal》、2018年在《Microbiome》等雜志發表系列文章初步揭示了全國范圍內代表性蝙蝠和鼠類呼吸道/消化道病毒組特征后,為了解周邊地區潛在的野生動物病毒威脅,金奇課題組接續與泰國農業大學等機構合作開展了東南亞地區嚙齒目動物攜帶病毒組特征的研究工作,通過對覆蓋泰國、老撾和柬埔寨三國18個省30個物種共計3284只鼠類和食蟲類等小動物的肺組織樣本開展的宏轉錄組學分析,發現東南亞地區的嚙齒目動物的病毒涉及98個病毒科(包含24個哺乳動物病毒科)和一大批未分類的RNA病毒,鑒定獲得了216個新病毒種/株。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如漢坦病毒、砂粒病毒、白蛉病毒、黃病毒和未分類RNA病毒等的發現為針對該類病毒的預警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上述研究為國際上首次針對東南亞地區開展大范圍、多鼠種、全病毒組的研究,該類數據和特征體系的構建不僅有助于全面了解動物病毒生態的多樣性,而且為構建動物源性傳染病預警、溯源診治體系提供了重要數據,為提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外防輸入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8ZX10101001和 2018ZX10711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772228)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2020-I2M-CoV19-010, 2016-I2M-1-014和2017-I2MB&R-12)等項目的資助。金奇研究員和吳志強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吳志強、韓業林和劉博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0-00965-z
文圖|病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