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上添花固然好,但是雪中送炭更重要。”談及我國整形外科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院長蔣海越教授始終秉持著這一價值理念。
說起整形外科,不少人首先會想到的是改善樣貌的美容外科手術,其作用可謂“錦上添花”。但這一學科更為重要的一個方向是針對體表器官及其功能的修復重建。
特別是對于孩子來說,小耳畸形、顱頜面畸形、唇腭裂、尿道下裂等先天性疾病的治療,都需要通過以修復重建為主的技術路徑,來幫助患兒“還原”出健康的身體和陽光的心靈。修復重建的重要性用“雪中送炭”來形容毫不為過。
近些年,人們對醫療美容的需求逐漸增加,美容外科手術也受到熱烈追捧。相比之下,修復重建類的整形外科手術顯得過于“低調”。“如何讓這類‘雪中送炭’的技術更好、更快地發展,是整形外科當前的重點任務。”蔣海越強調。
2017年9月,國際耳再造協會主席斯文·奧洛夫·維克斯特倫(右一)到訪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與蔣海越(左一)交流手術技術
專注治療先天畸形 潛心科研創新
1987年,蔣海越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畢業,來到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外科工作。整形外科在中國起步較晚,當時我國僅有幾家大型三甲醫院設立了整形外科。“那時,我所在的醫院也在籌備開設整形外科,主任覺得我年輕,手藝不錯,做事情比較細致,所以招收我到整形外科工作。”蔣海越回憶。
整形外科的醫生不僅要有大外科的技術基礎,而且需要有精細的手術技巧和良好的審美能力。每個患者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整形外科醫生要能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病情,設計治療方案,注重恢復或改善器官的功能,并強調完善形態。同時,患者可能因為外觀上的缺陷而遭受心理壓力,整形外科醫生在治療時也需要考慮到患者的心理狀態和需求,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健康。
為了在整形外科領域精進,1991年蔣海越考取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生,學制是碩博連讀。“那個時候,我國培養整形外科研究生的教育機構還很少。這期間,我接觸到很多出生缺陷的患兒,不少先天性畸形的孩子急需體表器官的修復或再造,如鼻再造、耳再造、眼窩再造等。我的父母都是醫生,從小耳濡目染,我也認為,醫生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更有成就感。所以1996年畢業時,我選擇了修復重建的技術方向,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工作。”蔣海越說。
小耳畸形是我國4種體表重大先天性出生缺陷之一,表現為外耳結構的部分或全部缺失,影響患者的聽力和言語發展。小耳畸形的治療涉及擴張器植入術、肋軟骨采取術、耳郭再造術等多項技術,是整形外科手術中難度系數很高的手術之一。
蔣海越在求學時期接觸到了小耳畸形的治療。此后三十余載,他都致力于相關的臨床治療與基礎研究,帶領團隊幫助千千萬萬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長”出新耳朵。他將來源自體殘耳的軟骨組織工程支架應用于臨床,完成了國際首例人組織工程耳郭再造手術。
他完善了基于特形擴張器的皮膚擴張法耳郭再造體系,通過特形擴張器對耳后皮膚進行定量充分擴張,解決了皮膚取材面積受限的國際難題,使再造耳郭精細,結構清晰自然。該原創成果向全國50余家三甲醫院推廣,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他創新地提出先天性小耳畸形的臨床分型及治療策略,將先天性小耳畸形分為4種臨床類型,并提出對應手術方案的規范治療策略,顯著降低了耳郭整形手術失敗率,形成了標準化小耳畸形序列治療的臨床治療方案。
他創建了適合中國患者的“耳郭畸形嬰兒早期干預和幼兒微創手術治療”新模式,設計研發了耳郭畸形矯治助長器,矯治2000余例耳郭畸形嬰兒,治療效果佳,且減少了患兒創傷及經濟負擔。該儀器獲得國家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并在國內外推廣使用。
近三年,他帶領團隊開展3D打印仿生肋軟骨雕刻模具、新型耳畸形矯正器的研發和轉化工作,改變了傳統使用三根肋軟骨的手術策略,大幅降低了患者的創傷和肋軟骨采取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這些成果已在全國推廣應用。
立足前沿探索 設計更多中國方案
“雖然我國整形外科起步晚,但是在先天畸形治療方面,我國技術發展很快。”令蔣海越欣慰的是,我國不僅僅是小耳畸形的診療方案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近年來,在唇腭裂畸形、尿道下裂、顱頜面畸形等治療方面也都有不錯進展。比如,在唇裂畸形修復方面,我國學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唇鼻肌肉復合體及肌肉張力線組的概念,設計了一系列唇鼻肌肉定向重建術式,建立了新的修復模式,已完成該術式手術近萬例并取得良好效果。比如,中國醫生在國際上首創陰囊中隔島狀皮瓣一期修復先天性尿道下裂,創造性地應用口腔黏膜與局部皮瓣耦合重建陰莖段缺損尿道,成功率在80%以上。此外,我國在兒童及成人半側顏面短小畸形、進行性半側顏面萎縮臨床治療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
“因為醫院收治的先天性體表畸形病例較多,所以我們建立了相應的生物標本庫,進行基因組大數據聯合分析,對這些疾病進行更加精準的基因型-表型分類。”蔣海越介紹,“最近,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鑒別出了多個顱面短小癥的易感位點,為其遺傳背景研究提供了新見解。同時,我們還采用人胚胎干細胞誘導的神經嵴細胞進行相關致畸因素的分子機制研究。”
“整形外科的發展需要多學科合作。”蔣海越指出,“一方面是與其他臨床科室攜手開展治療,如頜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科、腫瘤科、婦產科和兒科等。同樣以小耳畸形治療為例,有不少患者會出現半側顏面發育不良。比如,咀嚼功能受到影響、面神經出現問題等,所以需要與頜面外科合作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跨學科的合作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來源。如醫工結合、人工智能、干細胞與組織再生研究等。特別是,脂肪來源的干細胞是整形外科的優勢資源。”蔣海越介紹,這種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干細胞,在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中的應用前景廣闊。隨著研究的深入,脂肪干細胞有望為多種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國際交流也很重要。目前,整形外科醫院每年都派出專業人員短期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同時,有多名外籍專家來院進行短期講學或學術交流,醫院累計接待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整形外科專家200多批次,逾千人次,并先后授予澳大利亞、日本、巴西、加拿大等國家的18名知名教授為醫院的名譽教授。醫院舉辦國際整形外科及專題學術會議11次,累計與會的國內外專家超5000人次。
不斷加強學科建設 讓更多患者受益
1957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成立,這里也被譽為我國整形外科事業的搖籃。經過60多年發展,醫院形成了以整形外科、皮膚科和口腔科為專科特色引領的“強專科”,成立了瘢痕與創面治療、唇腭裂治療、顱頜面外科、外耳整形再造等20余個特色醫療中心。醫院還成立了神經外科、乳腺外科、肥胖與代謝病外科、眼科、內科和耳鼻喉科等綜合性科室。
目前,醫院正在河北省雄安新區籌建分院。“分院未來的重點工作是自主研發高端醫療器械和新藥,加速高科技、原創性成果轉化,并針對疑難雜癥開展臨床隊列研究。”蔣海越介紹。
近年來,醫院選派骨干力量開展援藏、援蒙、援瓊、援黔工作。“在一些偏遠地區,我們看到不少患有先天性畸形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成年以后心理自卑,一直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要讓修復重建技術幫到他們,而且要讓他們過得更好,這是我們要做的。”如何讓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診療服務一直是蔣海越的牽掛。他推動包括先天性小耳畸形、唇腭裂在內的先天性畸形手術納入醫保,使整形外科手術可以報銷,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整形外科醫院先后與宋慶齡基金會、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中國出生缺陷干預救助基金會等慈善機構合作,組織醫療團隊為邊遠地區貧困家庭患兒成功實施整形手術百余臺。2023年醫院參與“同心·共鑄中國心”公益活動,在公益基金資助下,救助患者360名,為患者減免醫療費用共計925萬元。
記者手記:
在此次采訪之前,記者曾在多場學術會議上聆聽過蔣海越教授的主旨發言。在不同場合,蔣海越教授反復強調這一觀點:“醫生要做更多雪中送炭的事”。他這樣說,也這樣做。從醫近40年,他堅定地踐行著醫者信仰。在整形外科領域,他帶領團隊深耕修復重建類的整形外科手術,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患者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支持。
回望我國整形外科的發展歷程,雪中送炭同樣是老一輩整形外科專家的信仰。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國的整形外科醫生參與戰傷救治。倪葆春、張先林、汪凱熙、張滌生等知名專家參與其中,積累了寶貴的戰傷救治經驗,為我國整形外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就當下而言,與醫療美容相比,修復重建類整形外科手術,顯得有些冷門。但這類能提供基礎保障的技術,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選擇深耕這一細分領域的醫生理應得到更多支持。因為,治愈先天性疾病患兒的身心是整形外科的基礎功能和重要使命。讓破碎被修護,是這一學科的核心意義。
醫生的工作承載著生命的囑托和健康的希望。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醫生能始終堅持醫者初心,并非易事。為醫生“雪中送炭”創造更良好的工作環境,確保學科建設的方向永葆初心,而不是被市場壓力或其他非醫療因素所干擾,需要行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來源:原載于《健康報》2024年4月1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