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印象最深的一門課程或者見實習科室是哪個?
A:診斷學。至于原因,我認為在于任課老師團隊的投入。當時的帶教老師是方衛綱老師,真的是與我們朝夕相處,不斷地帶領大家磨練基本技能,并且帶著大家走訪各個科室,去學習典型的病例。另外老師以身示范,也教會了大家作為醫生的樣子,教會了大家怎么跟患者交流,讓大家開始從學生向醫生的過渡。
見實習的科室印象最深刻的是普內科,當時我選了兩個月的普內科輪轉,帶我的主治醫師是沈敏,查房教授是曾學軍老師。那兩個月給我的印象是終生的,不僅是因為有很多困難的病例,而是在面對眾多的困難病例和生死時刻的細致入微和永不放棄。
Q: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我很感激我的成長經歷,既有在清華學習更多理工科知識的醫學預科,又有在百年協和熏陶文化下打下的醫學基礎,更有一段在301醫院跨越式成長模式下快速成長的住院醫師經歷。現在看來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清華預科當時最大的疑問是學這些做什么?有用么?電工電子技術這樣一門融合了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電路分析的課程的存在,在當時是讓我看不透的。如今我倍感珍惜,當時的知識可能已經忘卻了,但是學科的框架,思維的邏輯還在腦中,成為了我從事醫工交叉的研究的寶貴財富。
在協和的時間里,雖然成績一般,但我認真地對待每一門課,特別是見習實習的每一個科室,現在想來,當時在協和的學習,是沒有摸到正經的門徑的。大家說起協和的教學,總在說是熏陶,是螺旋形的成長。這熏陶大概蘊含了幾個意思,第一個是給人提供了學習的良好環境和氛圍,老師愛教也會教;第二個是學習更多的在自己。如今自己也成了老師,更能理解這是成人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以驅動型問題導向的自我學習,只是當時并沒有理解,當然我今天作為老師,也會更加明確的告訴學生這樣的內在邏輯。同時螺旋形的慢成長,也讓年輕氣盛的我很難接受。如“黃疸”,這一個題目可以在物理診斷學講,實驗診斷學講,內科學講,外科學講,內科巡診講,外科巡診講,甚至可能兒科還講過。當時有點兒煩,不太能夠接受,然而如今看來這是夯實基礎的路徑。
在解放軍總醫院的時候的感受是創新!當時醫院提出的是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樣的氛圍與協和完全不同,作為外科醫生可以更早獲得高強度的學習與鍛煉,在最有學習能力,精力最充沛的時候,磨練自己的技術。同時在那里的工作也學習也極大的開闊了我的視野,在2012年接觸到了醫工交叉的研究,從而形成了我后來做熱衷的事業。
最后一段成長歷程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除了更多的機會,也提供了更廣闊的合作天地。
回到這個問題,協和的求學經歷,究竟給了我什么?我覺得絕大多數的協和畢業生,即使不做醫生,大多也在與醫學相關的行業,哪怕是基礎醫學、藥物研發、健康領域投資、醫藥基金、醫療器械等等,也是會發揮出自己的醫學光芒的,協和的醫學教育是非常正統、非常扎實的,可以說協和的教育讓我們身上的醫學光芒更加純潔耀目。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現在在你們看來漫長的八年,將來看可能就是短短的一段經歷,今天也許會有諸多的不解和困惑,只要你積極的堅持下來,在母校的八年求學路,會讓你們未來在醫學領域的一筆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