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北京協和醫學院建校于1917年,1921年正式落成,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協和開幕已經百年。百年來,協和堅守「小而精」的辦學理念,為醫學界源源不斷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科領軍人才。
落成開幕百年之際,PUMC學生記者團以 “文革”后復校為時間節點,采訪了1979年復校以來的各年級百名校友,并將校友們對母校落成開幕百年的祝福和職業成長經歷與感受分享給讀者。
本團能力有限,掛一漏萬,不足之處請諸多包涵。歡迎各位校友在文末掃描二維碼留下您的聯系方式或發郵件至本團郵箱,我們將積極與您聯系
。
自2021年9月11日起,我們開始發布系列采訪推送,以入學先后為序陸續推出,與君共同聆聽協和校友之聲。
相信這將是一個促進校友與在校學生交流的好開端。
讓我們跟隨此系列,去看看自1979年至今,各年級協和校友們的故事。
那么,「百年協和 · 百名校友」訪談錄,由此開始。
邵池 臨床醫學(八年制)1994級校友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中華老年病學會呼吸分會間質病學術委員會秘書,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呼吸內科專業委員會秘書。主要專業方向為肺間質疾病和支氣管鏡介入技術,擅長呼吸內科常見非腫瘤性疾病的診治。發表相關論文、論著十余篇,參與編寫了專業書籍十余部。任北京協和醫院教育處藝術教研組副組長,從事醫學藝術欣賞教研工作,主要專業方向是西方藝術史、音樂史教學法研究。
協氣傳悠遠,和聲誦久長。
愿母校永遠做中國醫學教育的領頭人。
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印象最深的一門課程或者見實習科室是哪個?為什么?
臨床醫學八年制的臨床教學一向是由內科擔綱。當時適逢教學改革,內科的陳元方教授(臨床醫學(八年制)1957屆畢業生)親自組織診斷學教學團隊,內科各科均抽調精銳擔任診斷學帶教老師(我所在的診斷學小組的帶教老師是沈悌老師,數年后他擔任了北京協和醫院大內科主任)。陳元方老師為我們年級的教學做了精心的安排,從教材到教學模式都完全做了改革,并全程和我們在一起,每一天都在班里盯著,觀察我們的學習動態,征詢我們的意見。
中國有一句古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其中一種理解是,帶你入門的那個人最為重要。很多時候,他的能力和行為很大程度決定了學生的發展高度。陳元方老師及整個診斷學教學團隊的言傳身教,讓整個94級在臨床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薪火相傳的協和精神。
Q:您覺得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長期以來,協和醫學院的預科是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完成的。北京大學是五四運動的旗手,一直秉承著“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原則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訓。
對我影響最大一段求學經歷是在北大的預科階段。在北大校園里熏陶而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指導我今后的發展軌跡。雖然五四運動已經過去一百年了,但五四運動的思想在當下反而顯得尤為重要。
在信息繁雜的社會中,要做到獨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不僅是對醫生這個職業崗位具有重要意義,對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真正的人更有重要意義。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之際,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
我們的先輩希波克拉底說,“Ars longa, vita brevis”,人生苦短,而追求技藝的道路漫長。醫學生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臨床醫生的工作重點永遠是臨床工作和病人。而由于人體的復雜性和醫學這門學科的高速發展,醫生永遠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
要學習各個學科的人文知識,要開拓自己的眼界。僅學習醫學知識可能可以讓你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但只有通過人文學科知識的積累,才能讓你成為一個優秀的醫生,也才能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茫,不盲從,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王魯京 臨床醫學(八年制)1994級校友
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咨詢公司Acsel Health的執行合伙人和創始人。曾任職于Analytica International和馬薩諸塞州衛生局,曾任Campbell Alliance的高級副總裁和業務區域負責人。在醫療衛生融資、醫療衛生政策和系統研究、定價和市場準入咨詢等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曾協助許多領先的制藥和生物技術公司識別轉型機遇,應對關鍵挑戰,制定有效策略。
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印象最深的一門課程是哪個?
A: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課程,比如從北大搬到東單后在九號院上的解剖課,還有后來在基礎所上的生理學、免疫學等。老師們擁有豐富的基礎研究背景和海外經驗,課堂能緊密結合臨床情況授課。名校有名師,能融會貫通地講授知識。我們級(1994級)是協和臨床教學改革第一年。陳元方老師——我們那時候叫陳奶奶——和劉曉紅老師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主持教改,重視臨床技能培養。我仍能清楚記得當時在協和醫院二樓上診斷學的場景。從歷史上看,我們這一屆也是醫大的一個轉折點——以往的畢業生大部分都出國了,而我們級出國的比例不到1/10。這次教學改革非常有效,培養了大家對臨床的興趣,而且在教學中展現了協和醫院近百年積累的成果。
至于見習科室,我仍記得早起去抽血的那些歲月。外科上手術更多是觀摩學習,而大內科的幾個招牌科室,像呼吸科、消化科和風濕免疫科,倒是很鍛煉思維和推理能力,像是疾病偵探。
除了這些基礎課、臨床課,還有一門印象深刻的課程是基礎所開設的哲學課,課程講授的古典哲學流派、文藝復興運動和現代啟蒙運動都帶給我很大啟發,其中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現代醫生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的基礎。學醫不僅要關注技術層面,醫生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召喚——英語中的“Calling”即漢語所謂的“使命感”。這種思想即使對于不成為醫生的人也十分重要。
Q:您覺得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
首先是自信和專注。
我的高中是一個北京二流學校,當時也只是勉強考上協和。
但我身邊來自教育發達地區的同學的數理基礎很強,甚至有些大學知識他們已經提前學過了。
因為基礎比別人弱,所以最初在北大度過的兩年半挺艱苦的,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自卑的。
從北大搬到東單后,我開始逐漸進入狀態,逐漸趕上了大家成長的速度。
這段從自卑到自信的經歷影響了我今后一生,使我在面對挑戰時可以保持信心。
因為我相信:
我所處的環境是最好的環境,只要能保持專注、堅持下來,自己不僅能不被淘汰,還能把才能發揮出來。
即使換到新環境,面對新挑戰,這種信念都始終激勵著我。
張孝騫老前輩“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恪言也一直影響著我。不僅是對自己,現在我也對團隊、對同事講,要保持謙虛謹慎,無論既往的成就如何,眼前在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手上的工作才決定了今后的道路和聲譽。對醫生而言,每一份病例都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再小心謹慎也不為過。事實上,不僅做醫生,做任何事情皆是如此。我們的咨詢公司有很多藥廠客戶,若合作順利一般雙方會長期合作。但即使項目運行得比較平穩了,也仍然要時刻提醒自己:不管曾經的合作歷史有多長,一刻也不能放松!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之際,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寄語談不上,只是一點心得。在基礎、臨床課程之外,拓展人文基礎很重要,要拓展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我從前對人文方面興趣甚少,但自從聽了基礎所開設的哲學課后,我開始看歷史書。我從前不太喜歡歷史課,因為歷史課總是考歷史事件的年代地點,比較枯燥。但后來有了一些人文基礎,再看書的時候視角就不同以往了。
八年看起來長,其實回頭看,真的轉瞬即逝。這也是人生中最具理想主義的階段,走出校園之后需有更多現實方面的考慮。一生中能有如此專注、沒有干擾的時間是很難得的。要珍惜協和的名師,珍惜和才華橫溢的同學共同成長的機會,這絕對是人生中值得驕傲的經歷!
就職于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為功能性神
經外科,擅長帕金森病、癲癇、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診治。
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與編寫專著2部,主持省級課題1項。
現任江蘇省醫學會功能神經外科學組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委會委員、江蘇省抗癲癇學會理事、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眼底疾病,擅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動靜脈阻塞、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眼底疾病的激光和手術治療,并熟練掌握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
2014年及2016年分別赴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眼耳鼻喉醫院及慕尼黑工業大學附屬醫院交流學習,并于2019年作為兵團第九批中央和國家機關援疆干部援疆一年。
曾在國內外眼科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并參與了多部眼科論著的編
寫。
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印象最深的一門課程是哪個?
A:
解剖課中的某一節。
當時請了骨科教授給大家講解解剖在臨床中的應用,課上教授給我們展示了患者手術之后的笑容。
這笑容太震撼了,自此之后更堅定了當醫生的選擇。
Q:您覺得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之際,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
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安心做一名給人看病的臨床醫生。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
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黨支部書記,主任助理,碩士生導師。
國家衛生健康青年創新中心主任 、國家住院醫師規培優秀指導醫師 、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 、北京協和醫學院優秀教師 、北京協和醫院首屆杰出青年。中華醫學會
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病學組委員、疑難重癥疾病與
臨床思維協作組委員、營養支持協作組委員、
消化內鏡學分會結腸鏡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專委會委員?!吨腥A消化雜志》《中華消化內鏡雜志》通訊編委。被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表彰為“中國好醫生”抗疫特別人物
。
親愛的同學們,能夠和你們一道步入協和下一個100年,實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愿景,是我的榮幸和驕傲。
感謝以上校友的分享。
本欄目將持續運營,歡迎校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派出專人進行采訪。
我們相信:交流,就是一種力量。
聯系方式
(1)郵箱:[email protected]
(2)問卷
轉載自“PUMC Student Press”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