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印象最深的經歷/課程是什么?
A: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主要有兩段經歷:
一段是曾在學校小禮堂參加陪伴自閉癥兒童的活動。每每路過小禮堂都會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這個過程教會了我怎樣照顧他人,觀摩到相關專家用特殊的技巧在陪伴患病兒童運動、玩耍的同時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
另一段是第一學期開設的《早期臨床接觸》這一課程。在科室遇到一位有智力障礙的女孩,在治療過程中了解到,她身患一種罕見病,但因所在地的醫院一直沒能確診,長期的病情延誤導致了智力損害。但協和有能力診療這樣罕見疑癥,心中不禁生出強烈的自豪感。由此延伸來看,我國對這類罕見病的篩查和診斷的普及有待建設和提高。近年來我在進行罕見病工作中也常常回想起這段經歷。
Q: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在協和言傳身教等特色教育理念之下,逐漸形成了很強的自主性和觀察能力,能讓我得心應手地處理學習、策劃或執行工作。在協和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也讓我在多個職業發展階段能夠一通百通。無論是在協和醫院做臨床工作,還是現在從事創新型大數據的醫療信息領域,協和的求學經歷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至今,我還時刻銘記協和人安身立命的準則——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并以此來指導我的工作。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隨著職業發展到后期,我就越能夠體會到協和經歷的寶貴。身處在各行各業的協和學子都非常優秀,求學階段的學弟學妹應該以杰出的前輩們榜樣,適當提高對學業的要求,敢當人先。如此才有機會與優秀的校友在工作中配合、互助,既可成就自身,也能為學校和國家做出貢獻,不負協和賦予的光輝烙印!
另外,如奮戰在疫情一線的杜斌師兄及一批協和人,協和人在面臨大事件時表現出的責任與擔當,人人聞之敬服。作為已經立于中國醫學教育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學弟學妹們應繼往開來,嚴格要求自身,回饋社會與人民!
花蘇榕 臨床醫學(八年制)2003級校友
現就職于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曾獲北京協和醫院外科技能大賽冠軍、優秀員工、優秀住院醫師、優秀帶教醫師等稱號,目前擔任《中華消化外科雜志》、《中國普通外科雜志》、《臨床與病理雜志》中青年編委兼審稿專家。以第一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及多項其他科研項目,參與多項國自然及其他研究課題。以第一作者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曾出演央視、北京衛視、浙江衛視多檔健康科普節目。曾獲邀請赴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日本及香港大學等地交流,并多次在國際會議上發言。
祝愿母校協和堅持優秀傳統,煥發新的生機,成就醫學輝煌!
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印象最深的一門課程或者見實習科室是哪個?
A: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基外一病房的實習輪轉。但是基外一還在老樓3段7,有一天晚查房看一個whipple術后的病人,看的時候還好好的,還沒等大家下班,病人就大出血了。幸虧主刀和組里的人都沒走,非常迅速地輸血、搶救、急診手術,最后患者順利出院。特別像電視劇,但更加真實而有畫面感,堅定了自己當外科大夫信念和自豪感。
Q:您覺得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在協和的這八年里,我是廣泛的嘗試了各種的可能性。積極參與社工,在班長和學生會主席的工作中鍛煉了為人處世的能力;也嘗試了金融機構的實習,提高了領導力和視野。相比于需要畢業、考研、考博的同學來說,協和八年制在過程中壓力較小,因而給了我很長的時間能夠做“價值投資”,能夠去做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事,而不用太在意這個社會的評價。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活用經濟學中的理論:對某一件事物,我們所看到的價格會圍繞價值上下浮動。人們往往只能看到眼前價格的高低,而忽略了這件事對自己本身的價值。因此,不必對那些快速躥升的熱度趨之若鶩,更不必只看到消極的一面而一味否定,而是要冷靜的對價值有自己的判斷。用這樣平和的心態去享受自己現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把視野擴展到自己的整個人生,豐富自己的經歷,去使人生變得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