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有哪些最深的課程/記憶?
A:其實印象深刻的有幾門課。首先是解剖,這是從北大來到協和后我們上的第一門課,當時的教研室主任是曹承剛老師。實體解剖、采用英文授課與考試、實驗室隨時開放,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然后是生理學,當時的教研室主任樊繼云老師帶著我們進行了大學期間第一次科研探索,讓我們自主設計一個科研方案。當時我們三個同學做了一個大鼠酒精肝的模型,給大鼠喂了兩三周酒,最后把大鼠肝臟做了包埋切片并在病理科老師的幫助下進行了評估。這完全是自己主動自主地去做一個科研的設計,感到很有趣,印象也很深刻。
還有一門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寄生蟲課,當時授課的是劉寶豐老師,他是一個很瘦但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人,講話細聲細語,課程教授的內容、知識體系和思路也都是一等一的好。
至于臨床,那肯定是陳元方老師。我們那屆剛好協和醫學院經歷了一次擴招,也進行了教學體制的探索性改革,陳老師自94級——也就是我們的上一級——開始將診斷學的課程完全重組,圍繞臨床癥狀去組合,形成了嶄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之外,陳老師對學生非常愛護,對老師要求特別嚴格,自己更是以身作則。盡管陳老師已經六十多歲了,仍常常工作到很晚,她被學生親切地稱呼為陳奶奶,特別是我們這些94、95級的學生,對陳奶奶的感情都非常深。還有一位是內科的張奉春老師,師德高尚,學術敏感性和臨床思維都特別突出,稱得上為人師表。
當然,最讓我難忘和感激的是金征宇老師,我的科研實習導師。金老師既是我學術上的引路人,也是為人處世方面的良師益友,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離不開金老師的教導。
Q: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一方面,協和八年制一向被稱為干細胞式培養,在綜合能力的培養上比較獨特。協和的培養屬于一種職業的定向性培養,八年的培養使我們能夠熟悉醫學領域,因此畢業后即便不做醫生,工作方向也大多與醫學方面有關,比如醫學類的風險投資、醫學相關的科研、行政管理等等。此外,協和優勢在于學生體量小,老師和學生的比例是其他醫學院校無法媲美的。
另一方面,在大學的學習環境和經歷構建了我們的朋友圈、關系網,與初高中同學不同,大學同學、校友之間的支撐非常關鍵,也希望未來協和能夠增加校友之間的聯絡,拉近彼此的關系。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之際,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協和是我的母校,從18歲開始,我與協和有著20多年的緣分,身上也有著深深的協和烙印。隨著時間推移,大家對協和的感情會逐漸加深,并以各種方式表現和映射出來,但更多的還是深藏在靈魂中,真正的東西都在自己心里。
師弟師妹們都是以非常優異的成績進入協和。當我們真正踏上醫學之路后,可能會感到猶豫和彷徨,但大部分同學還是會選擇堅定地走下去。不論我們選擇哪一條路,都會有坎坷,但只要我們肯付出,一定會有收獲。
我認為作為協和人,要有對醫學的執著,有對醫學、對病人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既是作為醫生的,也是對醫學事業的責任感。醫生要治病救人,應有比普通人更高尚的品德,心里面要有做出一些犧牲和付出的準備。中國的醫學事業發展依賴于人的積極推動,協和人在這之中起到較大的作用。很多協和的同學,可能會走到全國各地去,在各個崗位上發光、引領行業的發展方向。你們也很可能成為這樣的引領者,要對自己未來承擔的責任有所準備,學習時要扎實地領悟教科書之后的故事和理念,學習技巧方法和本質,在打牢基礎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我相信師弟師妹們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有哪些最深的課程/記憶?
A:記憶最深刻的課程是診斷學,當時協和的臨床課程正經歷教學改革,我們(1995級)和1994級是改革的對象。陳元方老師主導了整個診斷學的授課,內科教秘是心內科倪超教授,我們一般都稱呼陳奶奶、超哥。整個診斷學給我的印象可以用強、新、高、累四個字來概括:師資強,8個專業都派出了精兵強將脫產帶教,現在來看這些老師應該說是群星璀璨,包括曾小峰、楊愛民、劉正印、王京嵐、蘇穎、許瑩等各位大牌教授。內容新,課程進行了重新設置,參照美國醫學院的教學體系,圍繞一個疾病或者內容,多方位多層次組合授課,讓大家把診斷學、病理生理學、治療學能夠串在一起。強度高,課程設置密度高,更重要的是考試頻度高,每周至少兩次考試,尤其是問診的考試,幾位教授環坐,其中一位扮演SP,各種問題輪番轟炸,好像沒有幾個同學出來不是灰頭土臉的,不過現在想來,最重要的臨床思維能力就是在這樣高強度的訓練中培養起來的。說完上面幾點,累大家就可想而知了,不過那是累并快樂著,這段經歷讓我們終身受益。
如果要說印象最深的一節課那是羅慰慈老師的一節課,當時他身體不適在住院治療,到了上課時間臨時讓護士拔了吊針趕來十教(第十教室)給我們上課,他說醫大同學課程安排很緊,內容又很重要,不能耽誤。老協和人對后輩學子的愛護、對臨床教學的重視、對科學的嚴謹態度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
Q: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協和的嚴謹治學精神、老師前輩的言傳身教是我一生的財富,也是激勵我努力工作、奮發有為的精神力量。
協和的培養體系給了我們多方向發展的機會,既可以選擇做一個優秀的臨床醫生,也可以選擇做一個有理想的醫學科學家,還可以選擇做一個杰出的生物學家,或者做一個有愿景的醫藥投資行業的開拓者。在北大的兩年半時間,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通識教育,但仍使得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人文學科,使得我們和其他醫學院校的學生相比,有更多的機會或者視角去思考人生方向。生物學實驗的基礎以及回到協和之后的科研訓練,也讓我們知道了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協和的經歷是人生最美好的8年,也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之際,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珍惜在協和的每一天,重視你的每一個實驗、每一項操作、每一份病歷。因為多少年后當你回想往事時,不會感嘆有哪一滴汗水白流了,只是會惋惜當初怎么沒去多學點、多干點、多流點汗。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醫療委員會委員,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助理、醫療團隊組長,衛健委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微循環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中青年委員會主委,IUA中國分部青年委員會副主委等。北京市科技專家庫成員,教育部學位中心論文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主要擅長多發性大動脈炎、頸動脈狹窄和靜脈血栓的血管外科治療。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國家核心期刊論著和SCI論文40余篇。作為負責人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多項臨床和基礎科研項目。多次獲得包括華夏醫學獎在內的多個省部級獎項。
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有哪些最深的課程/記憶?
A:解剖課。解剖課是較早接觸的專業課程之一,也可以說是為我們打開了醫學的大門。解剖課讓我體會到科學和藝術的融會貫通,在諸多的器官構造中切身地感受到人體的精密與完美。人體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解剖這件事情也具有極強的技巧性和藝術性,一個利落完整的解剖過程也能體現出操作者完備的知識體系和嚴謹的邏輯思考。
Q: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在母校的求學經歷,除了為我帶來的專業知識方面的提升,更多的還有對我人生態度的影響。仁心仁術是母校給予我的人生信條。作為一名醫生,作為一名協和人,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之際,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希望學弟學妹們常有家國情懷,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志氣與抱負,成為對國家與人民有用的棟梁之才。
現任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健康管理事業部總經理,曾參與中國人保健康險公司籌備,有17年專業健康保險行業經驗。
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有哪些最深的課程/記憶?
A:內分泌科。在該科我為一個糖尿病足的病人換了一個多月藥,和病人成了朋友。忘不了病人出院時感謝的眼神,它使我真正理解了醫者仁心的含義,也明白了為病人設身處地著想、真誠交流的重要性。
Q: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求真求解的批判精神,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協和的學生不光要能記住結論,還要有抽絲剝繭、尋根問底的解剖意識,在工作做事時有獨立思考、冷靜分析的能力;另一個是學習動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培養了我們獨立自主的風格,不管是在基礎學習階段、臨床學習階段還是科研階段,都要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得我們對于新事物新知識的學習理解應用能力較強。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之際,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協和是我們一輩子的標簽與榮耀,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多為母校爭光,為醫學的發展做出或多或少的貢獻。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超聲診斷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具有系統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技術知識,從事臨床超聲診斷工作多年,專業領域涉及腹部、婦產科、淺表器官及外周血管等多數器官系統病變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的臨床及研究現狀和最新進展。主要研究方向為腹部、婦產科、血管及淺表器官超聲。參與多項國家及醫院課題,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的交流及翻譯工作。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近10篇,參加編寫論著多部。參與科內住院醫師和進修醫師的帶教工作。
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有哪些最深的課程/記憶?
A:現在回憶起來,印象最深的是在醫大學習的胚胎學,從一個受精卵長成正常的人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因為中間可能會出很多差錯。現在的學習方式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學校的課程就是給你打開一個門,不是說需要你知道多少,而是當你需要的時候,你能通過這個門繼續學習。
Q: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協和基礎學院提供了廣泛而精深的基礎醫學教育。采用英文教材的解剖學和胚胎學讓我們對醫學專業詞從陌生到熟悉,而我現在的工作也經常需要描述解剖結構,這是令我受益無窮的兩門課程。系統講述組織器官系統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到生理學和病理學,也對以后深入理解疾病的發生和轉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回過頭來看,協和基礎醫學的教育是十分突出的,當時覺得壓力最大考試最難的課,確實在臨床工作中最有用,也最有助于我們透過疾病的表象深入探究其本質。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之際,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希望學弟學妹可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工作之后能安心學習的時間不多了,能夠心無旁騖的好好學習是一個很令人羨慕的事情,學弟學妹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