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回望協和求學歲月,您印象最深的一門課程是?
A:人體解剖學。
這是結束預科學習、從清華園搬入九號院后的第一門專業課。好像有人在背后用力一推,懵懵懂懂的我就這么被推進了醫學殿堂的門,站在一片新天地里。
初識人體,忐忑多于好奇,特別是想到遺體捐獻者們這份大勇氣,只想拼命趕上進度,記住每一條肌肉走行起止,分辨每一條血管神經。那個學期過得特別快,課余時間和同學們泡在解剖教室,常常待到夜里,才又興奮又疲憊地走回寢室。
為我們帶教的王乃利老師讓我印象深刻,他的講解豐富扎實,指導我們操作時有條不紊。直到我工作后再回到翻修一新的解剖樓,看到王老師依然在做教學管理工作,依然耐心、細致,才體會到這樣的高水平是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得來的,這正是協和人的精神和底氣。
對我而言,解剖課像是漫長盤山道上第一級石階,告訴我這條路并不輕松。那時的解剖教材、圖譜依然是我日常工作中的得力工具;最初忐忑的心情在我面對每位病人、每臺手術時也依然會涌現,提醒我千萬不要遺漏任何一個細節;而那時吸收知識、獲得成長的體驗,著實激發了我對手術最初的熱愛,這份熱愛一直延續到如今每一次走進手術室。
Q:在協和的求學經歷給您的職業生涯/人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我想到一件小事:在普通內科見習時,自己面對一團亂麻似的病史完全摸不到頭緒。一天下班我在辦公室的大桌子前犯愁病歷怎么寫,曾學軍主任進來了。之后的一個多小時,她就那么坐在我旁邊,問我鑒別診斷是怎么考慮的,模糊不清的地方就去問病史、翻老病歷,搞清楚了就繼續。
這件小事在我第一次帶教師弟時從腦海跑出來了。有人是天生的大夫么?一定有,但上學時思維混亂的我沒這樣的潛力。是一次次這樣的耐心指導讓我覺得努努力也許也能行。于是每當我遇到新來的同學、進修大夫,我總是選擇毫無保留地把我知道的分享給他們。這一點上,我要感謝母校那些充滿魅力的老師們。
Q:母校落成開幕百年,您對目前就讀于此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寄語?
A:有時會聽到同行說,“你的確像協和大夫”,我就會意識到轉瞬即逝的八年,多少在自己身上留下了印記。協和大夫是什么樣的呢?
第一,無論在什么崗位,都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而且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新藥、新材料、新技術不斷豐富、細化醫生的工作,但對病人的關照、撫慰,對生命和疾病的敬畏是從來未變的,就讓我們首先做一個能感知他人痛苦、并努力消除這份痛苦的大夫。
第二,協和大夫有自己的堅持。當你們把所學投入到未來的臨床工作中,一定也會遇到兩難的情境、揪心的選擇,這時請相信自己。我的畢業論文是關于肺癌靶向藥耐藥的,在我畢業一年后,有一天收到一位陌生人的短信,詢問我她的父親出現耐藥后,是否能嘗試論文中提到的二線靶向藥。于是我又翻出那篇論文,對照著病人的基因測序結果,認真回復了陌生人的信息,還大膽地告訴她可以讓父親試試二線藥物。又過了一年,有人在微信上加我,發來一段幾秒鐘的視頻。視頻里一位老人在騎自行車,她說父親用藥后恢復很好。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是在前人的經驗中一點點發展起來的。因此,不要怕難題、不要怕權威、不要怕壓力,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勇敢的大夫。
第三,協和大夫懂得協作。我做顱頜面手術,但對復雜鼻畸形束手無策,其他科室的同事來與我同臺,真事半功倍,因為我們曾同窗八年。協作遠不止如此,當你們在小小的協和校園里,同學就是最可靠的伙伴;當你們走上工作崗位,四面八方來的同行也將與你共進退。當你意識到,你可以成為他人的依靠、也能從他人身上學到更多,成長就越來越快了。讓我們做一個“靠得住”的大夫。
當我看到學弟學妹在VR輔助下參與解剖課程,看到你們來面試時的簡歷,看到你們剛剛入職就表現出的驚人“戰斗力”,我都羨慕不已,所以我深信你們必然成為優秀的協和大夫。希望學弟學妹們在繁重的課業之余,享受生活、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