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
編者按:2016年10月30日,曹雪濤院校長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準確把握醫學科技發展趨勢”的文章,全文轉載如下。
醫學科技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關鍵要素,也是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基礎。當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醫學科技不斷發展,催生出了轉化醫學、系統醫學、精準醫學、個體化醫療、智慧醫療等一系列新的醫學思想和理念,醫學新理論新技術已成為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求我們準確把握醫學科技發展趨勢,加大對醫學前沿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國醫學研究的前瞻性,努力解決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中的重大科技難題。
醫學科技與現代信息技術等的交叉融合正在改變疾病診治模式。醫學發展到今天,在各方向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時也出現了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醫學科技與現代信息技術、材料科技等的深度融合,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技發展,將更準確深入地揭示人體生理構造與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也將帶來疾病診斷和治療模式的突破,使得醫學科技向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智能化、集成化和遠程化發展。這些突破在疾病診治方面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蘊含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比如,醫學與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的結合帶來了全新的“智慧醫療”時代,為醫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與活力。未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設備將替代聽診器及其他常規檢查設備用于健康監測和數據收集,智能傳感技術和電子健康檔案等將使健康管理更為精準方便;遠程醫療系統將彌補偏遠地區醫生和醫療條件的不足,大大加強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節省醫療資源、降低醫療費用,方便人民群眾就醫并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再如,大數據科學將成為新的醫學科研范式。大數據的出現正促使醫學研究的方法發生重大轉變,在傳統實驗科學基礎上產生了以數據驅動為主、實驗為輔的理論科學。
醫學科技助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競相將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而新的醫學科技突破不斷為生物醫藥產業、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提供增長動能。在生物醫藥領域,腫瘤免疫治療將成為新藥研發的熱點。相對于傳統腫瘤治療藥物仍存在降低機體免疫力、僅對小群體患者有效、復發率高等問題,“免疫療法”運用具有更強抗瘤活性的激活的免疫細胞來治療癌癥,具有很多優勢。另一個熱點是人體微生物組,它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均有密切關系,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組有望為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防治提供新的手段,催生巨大的市場需求。在醫療器械領域,高新技術的快速匯聚促進高性能醫療器械推陳出新。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不斷出現與發展進步,醫療器械產品加速更新換代,并向數字化、網絡化及輕巧化方向發展,各種醫用機器人、新型手術工具、高分辨率醫學圖像采集和處理設備、智能輪椅及健康輔助器具等的研發正成為熱點。我國應在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主動布局,這既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需要。
醫學科技前沿領域的多點突破正在形成新熱點。醫學科技的前沿領域較多,當前尤其應關注以下三個領域。一是基因組與基因的編輯技術將開辟疾病防治新路徑。基因組學技術的興起、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技術的提升為疾病精準診治帶來了新手段,也為精準醫學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將使得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插入、敲除等修飾易如反掌。人們在遵守倫理道德的前提下,可根據需要糾正有害的基因突變,這將為罕見遺傳病、腫瘤等疾病的基因治療提供新的手段。二是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給臨床治療模式帶來深刻變化。干細胞誘導分化與大規模制備等理論和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臨床應用呈加速趨勢。同時,新一代功能化生物醫用材料將賦予材料生物結構和生物功能,充分調動人體自我康復的能力。這些技術進步有望實現受損組織或器官的永久康復。三是認知科學的深入發展將引發新一輪醫療變革。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交叉形成的認知神經科學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前沿研究領域之一。認知神經科學與醫學、信息科學等交叉融合,可深入探察正常大腦認知活動的機制,對揭示人類大腦的功能特別是尋找預防、診斷和矯治各類認知及精神障礙的對策具有重要意義。人類認知組計劃通過闡明人類大腦所有聯絡方式,將理解人類心智的結構與功能,最終揭示人類心智的奧秘,被認為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后的又一偉大科學計劃。
(宣傳部)